发布时间:2022-04-11 05:1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书法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武术文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受武术发展战略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就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并相继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针。形成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做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4];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正是受到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武术正被高度组织化的赛事所约束,武术竞赛规则受西方健美操规则的影响,有向“舞”发展的动向,其技击性正逐步走向没落。武术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动力,变得异化、沉寂,导致了武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异化。武术一旦偏离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其文化家园。(二)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中国武术是在农耕文化状态下孕育出来的一种身体活动方式,而当今社会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的是高效率、高感官刺激。哪个商品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哪个项目就会被社会所接受,比如:跆拳道、瑜伽、轮滑、拉丁舞、街舞等项目在国内的快速发展,给武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和挑战。对于“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并要求持之以恒的武术项目,更多人缺乏必要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受国际武术比赛规则的制约,武术的技击性正逐步没落,很多习练者只得其形,很难领略其神。技击性,是中华武术文化魅力之所在,要习练者在长期锻炼中加以体会,才能领略到其技击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与当今快速发展社会中人们追求的高效目标相悖的。(三)受武术传承文化因素的制约在古代,武术的传承受到了门派门规的制约,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造成了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流失。同时,在传授武术中,“师傅”往往对“徒弟”保留一手,以防不测,说明缺乏必要的武术传承人?;せ?,因此,“习武先习德”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这是由武术产生在农耕休闲的特定文化背景决定的。但在信息社会发达时代,人们已经失去了恬静自然的文化背景,追求的是高效、简洁的锻炼方式,武术的传承也就失去了其锻炼的群体,也就相当于舟行于湖面,湖水干涸了,舟也就失去了去运动的动力。
武术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我国插画艺术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其与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息息相关。大量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都体现出浓厚的插画意味。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古图虽然已遗失,但根据考证,该书都是附有插画的。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精美的畏兽异鸟图像对理解这本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以及山川信仰,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又如20世纪70年掘的马王堆帛画《社神图》《天文气象杂占图》等,这些关于历史题材的图画,一方面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另一方面说明了插画早期的基本形态,开辟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再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摹本,作品中文字与图画相得益彰。由此看来,最初的插画和国画白描相辅相成,是一个整体。
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书籍只能靠手抄本作为宣传的手段,使用中国画白描的表现方法是手抄本的主要表现方式。随着印刷术的推广,书籍的出版和插画的复制就更加省力了,并可大批制作,使得插画的形式逐渐丰富和成熟起来。此时,版画已发展成为最为主要和独特的艺术门类,与插画相伴左右。如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它的卷首扉页刊记的年代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它采用雕版印刷而成,布局精美,线条流畅,刻画圆熟,展现出了成熟的版画插图技法。从五代十国起,中国的插图已经用于历书和类书了。到了宋代,由于人们对通俗读物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类图书大量印刷和出版,著名的作品有《尚书图》《梅花喜神谱》《列女传》等。这些作品从图到文刻印俱佳,使用价值很高。元代宗教插图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插图在实用书籍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全相平话五种》是连环画的通俗读物,共有插图228幅,人物动态生动自然,且无雷同之处,表现出当时较高的版画水平。
综观中国插画的发展历史,宋元是插画快速发展的时期,明清以后就有所停滞了,这和当时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之后,西方的文化思潮、绘画风格、艺术流派对我国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木版水印逐渐被西方的铜版、石版、照相制版等印刷方法取代,原来以白描和小写意为主的绘画造型方法在西方艺术形态的影响下,展现出了崭新的面貌。20世纪30至60年代,是中国插画的繁荣时期,徐悲鸿、李叔同、高剑父、高奇峰等文艺青年到日本或欧洲留学,他们回国之后,提倡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绘画风格,创作了《鲁迅小说全集》《阿Q正传》《小二黑结婚》等一批文学插画。20世纪60年代是插画艺术在明清之后的又一鼎盛时期。这些插画艺术多采用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的现代插图发展了起来,改变了仅仅用中国画的手绘表现效果,借鉴了西方绘画的众多表现形式,如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这些表现形式给插画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插画风格多样,包括中国古代传统写实的风格,还有抽象表现风格、超现实主义表现风格、装饰表现风格、卡通表现风格等。插图的绘制材料广泛,工具不仅仅是画中国工笔画的工具,彩色铅笔、炭笔、色粉笔、蜡笔与油画棒、水粉、水彩、丙烯、马克笔、彩色墨水、喷笔、计算机等都可以用于插画设计。插画的应用范围也扩大了,中国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传统插图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文章的内容。现代插图不仅应用在书籍中,而且应用在宣传品广告中、商品包装中、网络中、影视作品中等。其中,宣传品广告主要包括招贴广告、牌匾灯箱广告、年报样本以及宣传页等广告媒体形式。商品包装插画包括唱片包装上的插画、T恤中的插画、徽章中的插画等。
现代的中国工笔画创作也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方法,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技法,如用细砂纸打磨熟宣纸:在表现石头、牛仔裤、粗布等粗糙质感时,可以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纸,然后再在打磨好的位置上色;丙烯点染:纸面上的一些位置经过反复擦洗后会出现斑驳、模糊的特殊效果,由于丙烯有耐水性的特性,而用丙烯点染过的地方还是清晰的,画面形成对比的效果;积水撞色法:先用淡墨或者颜色画出形状,水分可以多一些,然后再用浓墨或颜色点染,让其自由流动,这种方法可以画树干或者迷彩服等;蘸吸法:首先把纸面打湿,用撞色法混合颜色,等到稍干后,用毛巾或海绵对色彩进行吸附,可以得到微妙和丰富的肌理。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蠢?,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三、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缫惶寤饭δ芮?、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熬盼濉逼诩涞谌缌Φ缱悠骷纳纬删门?。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缫惶寤挡唤鍪潜本└咝录际醪档闹髁?,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ㄉ柘钅可锨阈?;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一)汉语桥———少林武术文化国际学生夏令营很多外国友人在前期的汉语国际推广中,通过书籍,影视以及孔子学院老师的讲解已经对少林武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墒怯笆泳缰猩倭治涫跻蛭帐醯募庸ざ嗔艘恍┥窈跗浼?,少了一些实事求是;书籍中对于少林武术的描写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武术最大的特点“动”却因文字和图像少了动态而失色;了解少林武术,能打好几套少林拳并能领会其中精神的汉语教师也并不多。所以,要想知道真正的少林武术是什么样的,少林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最好的方式还是亲身来到少林文化的发源地,登封、少林寺走一走,看一看。嵩山学院每年夏天都会和河南省对外汉语教学办公室合作,举行少林武术文化青少年体验夏令营,邀请一批海外青少年来登封进行为期数周的汉语教学与少林武术文化洗礼,例如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的“汉语桥———美国高中生夏令营”。第一,嵩山学院的优秀武术教师与省汉办教师合作,向参加夏令营的青少年们教授少林拳法,营员们会学习少林罗汉拳与少林站桩。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在必要的外语交流之外,教师使用“一、二、三、起、收”等简单的汉语发令,使汉语贯穿与武术教学中;第二,学院的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教师会带领营员参观少林寺,并请少林寺的武僧展示功夫,使外国营员切身感受到少林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的厚重庄严与“影摇绝壁菩提树,香蔼空门般若花”的优雅。第三,学院汉办教师以少林武术文化为契机,向营员教授汉语课程。夏令营活动已经持续六年,接待了来自美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朋友。让外国青少年在对武术的兴趣中,学习了强身健体的方法,领略了少林寺的古雅与厚重又掌握了一些汉语的词汇与对话。他们带着对武术和汉语的兴趣又回到自己的国家,也会对其他人进行二次宣传,更加扩大了汉语和中华武术文化的影响。
(二)汉语桥———校长访问团如果说夏令营是针对外国青少年,把他们请进来领略少林武术文化,同时学习汉语的话,“汉语桥———校长访问团”就是针对外国相关学校的一个武术文化展示,为向国际推广汉语,推广中国文化,推广武术文化做准备了。嵩山学院每年都会和河南省汉办一起,邀请国外的一些高校,中小学校长组成参观团来学院参观,交流。其中,学院的“少林绝技”“、十八般兵器”等少林武术表演都是固定节目,表演团学员们精湛的武术技艺每每能博得阵阵掌声,使外宾对少林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的便利。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及印度中小学校长团在欣赏过少林武术表演后,就“表达了与学院合作的意向,希望学院能够派遣武术教师及汉语教师赴印度任教,”。
(三)相关教学人才的分层培养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武术文化虽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支,不过在目前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即优秀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对武术掌握不多,兴趣不大,因此也不常在教学中应用到武术;而优秀的武术教师一部分并没有参与到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一部分外语掌握程度不够,在对外武术教学中需要有翻译参与。针对现状,嵩山学院从几年前就开始注意从武术和外语两个方面培养相关人才,并着力建设专业型对外武术教师和推广型武术教师两支队伍。第一,学院从驰名中外,连年参与春晚等大型表演的塔沟武校吸收有外语根基的优秀武术人才,并加强外语培训,培养武术水平过硬,外语水平过关专业型武术人才,面向喜欢武术、慕名来华学习汉语与武术的外国成年人。第二,学院近年来吸收一些外语优秀的归国留学生与高水平院校硕士,并对他们进行武术培训,培养出一批有着优秀外语能力的武术推广教师,面向夏令营以及外派孔子学院教学。
(四)武术文化与汉语教学人才的输出嵩山学院作为河南省汉办汉语国际推广计划的合作单位,每年都和其他省内合作单位一样选送优秀教师出国进行教学与交流工作。独具特色的是,嵩山学院选送的教师除了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外,在校内选拔初始阶段,是否有武术根基也成为一个评比项目。学院“武林汉韵”巡演团,是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河南省重点打造的一张汉推名片?!拔淞趾涸稀毖惭萃哦啻吻巴拦?、瑞典、意大利、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2008年以来,学院派出师生310余人次前往美、韩、意大利、新西兰、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汉语教学和交流。”在尼泊尔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副总统帕尔马南达•杰哈在对武术表演赞不绝口的同时,还“饶有兴致地提出希望有机会能够跟随我们的志愿者学习一些汉语?!倍唐诘亩酝馕涫醣硌荨⑽幕涣髑也槐厮?,即便是在长期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武术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也成了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一大亮点。学院选送出国从事汉语推广工作的教师均很注意在汉语教学工作中融合少林武术文化这一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例如在孔子学院针对中学生举行的汉语兴趣活动周中,老师进行少林拳法表演;做关于中国武术的专场讲座,介绍包括少林武术在内的中国武术的历史、门派、礼仪等极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元素以及武术中包含的那种侠义、扶弱、不畏的中国精神;在日常的汉语教学活动中,也用一些武术视频,图片等作为辅助材料。
(五)制作双语少林武术教学宣传材料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扩大受众数量一直是重点之一。武术现场表演毕竟观众有限。而且一套拳法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目前限于时间地点等条件,武术教学工作在一些情况下不能持续进行。一些具有汉语言美学特色的武术招式名称也令外国受众因缺乏汉语基础而难以理解。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嵩山学院特别制作了双语的拳谱、刀法、剑术小册子和武术文化文宣。每套武术都有一位优秀武术教师针对每个动作拍好照片,并经专人翻译,有图片展示有中英文字讲解。并且有专门的单词和短句的中英语对照和汉语拼音注音,以便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掌握相关汉语。
二、结语
白描勾线、着染、重彩、没骨,还包括些皴、擦等等。
简单地说,工笔画中的勾线就是勾轮廓线,1般用小衣纹或勾线笔,是工笔画的第1步,成品即白描。勾线的方法类似于写毛笔字,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等;
没骨法是1种不用勾出轮廓而直接着色落笔的方法,要求画前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如初练可先在宣纸下衬1事先画好的白描稿;
重彩是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蛤粉等不透明石色为主进行着染的画法。鲜丽凝重。
“皴”和“擦”是1种肌理的表现方法,其区别在于工笔画中后者较前者多以侧锋行笔且用力较轻,后者在笔中含水分少,比较干;
“染”是着色的主要方法,包括分染、统染、罩染、接染、点染、烘托、积水、托色、立粉等。
其中分染是用1手拿两支笔交替进行,1支蘸色(不要过于饱满或过干),1支蘸清水(不要过多)把颜色均匀地烘淡,形成1边色浓逐渐向1边色淡的过渡效果。
统染就是从整体出发,大片地分染出前后的层次关系。
罩染是在分染好的底色上罩1层透明色彩(水多色少,调匀,较?。┑姆椒ā7秩厩坝τ么朔ň徒衅酵?,平涂色彩时也可使笔中色彩饱和。罩染和平涂时注意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均匀平涂,又不能使水分过多,汪在纸上互相冲激,也不要1次涂够颜色,调淡色彩1遍1遍地涂,涂够为止。
接染就是反染,用两支笔各蘸上不同颜色着染,使两色趁湿相互渗接在1起的染法。WWw.133229.CoM初学可用第3支白水笔帮助接染。
点染是不勾轮廓线,用1支笔蘸上1种颜色,然后在笔尖上再蘸另1种颜色,1笔按点下去,使两种颜色自然渗和在1起,1笔成形。此法多用于没骨形式。
烘托是大片地烘染底色,以衬托出浅色主体部分的方法。可用平涂和分染两种方法进行,为使其均匀,可先用清水把底了铺湿,趁其半干时烘染。
积水是先以淡墨和色积水成形,趁湿冲入水或其他颜色,使水与色相互冲激,干后形成自然斑驳的痕迹。此法用时水要多,冲入颜色和水要掌握好火候。
托色是重彩画法,即在纸背面平涂1层与正面颜色相同而明度较浅的颜色,可使正面色彩更鲜亮厚重。
立粉是用浓厚的粉质色点或勾出色点或色线的方法,常用于勾点花蕊等。
批毛和丝毛是画鸟兽毛的技法,批毛是将水分较少的白云笔蘸上墨或色后用手指将笔锋捏扁,平均分成4-6年尖叉,这样画下来即成1组小毛,批毛时笔与笔之间如品字形接续着画,如鱼鳞的分布1样;丝毛是用细笔1根根勾毛,方向与批毛相同。
此外还有喷弹法、揉纸法、拓拍法、洒水、洒盐、油水混用、用蜡、绢后作画等肌理和绘画的技法等。
工笔画发展史
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5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1流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学习、练习方法
都能学好的~照着样子临摹就是了~
当然1些基本功还是要学会的,在画工笔之前要先画1些白描的作业,练习1下手感和笔触,刚开始画白描的时候,最好挑1些名家的花卉白描稿,比如《芥子园画谱》,把画画用的宣纸蒙在上面,也用铅笔描摹,注意,用铅笔描摹也是对线条的练习,不可以马虎,而且要1次描好,因为宣纸是不能擦的。描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用红豆之类的勾线笔沾墨汁勾了。多加练习之后,就可以直接用勾线笔描摹了。
等白描练习1阵子之后,就可以临摹1些工笔画作品了,最好先挑选1些简单的花卉开始,然后是花鸟鱼虫,最后人物。当然不能1味的练习,其实阅览1些书还是有帮助的,很多工笔的书里面都会教授1些画画的特殊技法,很有意思的,我以前就是这样看学会这些技法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技法,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学到更多。
至于1些基本的东西,我想石榴石头已经说的挺具体了:买熟宣纸,开始是拿页筋笔勾线,然后是手握住2只笔,1只小红毛笔,1只大白云,小红毛上色,大白云是白水,匀染使,然后买本书临摹?;挂钩?点,也是我自己的心得,再晕染的时候,宁可先淡1点,如果不够深度,可以再染,若是1下子染太深,就不能渐淡了~特别是1些花卉和人物的脸。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关键还是要实践,多画画1定行的。以前我们班级很多人都不会画的,手也很抖,不过1个月下来就能出成果了,只要静心?;け示褪且残?。
另外,临摹了1阵子之后,就可以去写生1些东西,回家自己创作了!
(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1。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最为复杂的画种,内部分类则更是复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6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10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8类。其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3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3大类。 山水画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5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1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5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5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1代名手,绵延不绝。
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设色又可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国画发展史
6朝前:水墨与重彩画法之萌芽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是以天然矿物质在陶坯上描绘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1,达到美化装饰效果。商周战国及春秋时期绘画已有相当的进步。除壁画的流行外,这时绘画技巧的发展也可从青铜器及玉器的装饰纹样、战国漆画上看出已达到相当水平。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成为这1时期绘画技法发展的杰出代表。此时绘画已逐渐脱离附属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地位而独立,成为后世卷轴画的先声。秦汉绘画技法发展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的情况除求诸石、画像砖外,各地出土的帛画对了解当时绘画技法发了最有力的资料。战国展的状况提供帛画“迹简意淡”,突出线条作用的水墨画法和西汉以高纯度装饰性色彩依线描涂染的勾勒着色画法,奠定了后来卷轴画的两种基本画法风貌。
6朝:勾线渐趋成熟与凹凸法之出现 3国两晋南北朝是绘画技法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涌现出1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知名画家,画史上第1批为后世崇奉的百代宗师和第1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都产生于这1时期,并产生了第1批论画名著。人物画法从完成变略为精,由“迹简意淡而雅正”走向“细密精致而臻丽”之后又出现“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鲜明显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时代风貌。源于人物画背景和古地图的山水画在这1时期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大约在东晋刘宋时代,已有独立的山水画。这时期已有为数不少的善画花鸟的画家出现,也有独幅作品的记载,但未流传下来。
隋唐:线描、水墨的高度发展与金碧设色的完善 隋唐时代的绘画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在表现技法上取得高度成就。人物画在隋唐仍居主要地位,在继承本土汉魏传统以外,也吸收西域画法,艺术上的发展更加成熟。隋唐山水画日渐成熟,有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和墨分5色的水墨山水等,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这1时期的青绿山水日益走向成熟与兴盛。其画法风格,也像人物画1样属于勾勒设色,所不同者在于形象勾勒的简括和赋色的强烈浓丽。使用的颜色以青、绿、赭石、白粉等石色(覆盖色)为主,甚至辅以金粉,鲜明夺目,纯度极高,颇有金碧辉煌之感,宋人称之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这种以装饰手法进行写实的着色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风格形态。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主要是在中晚唐以后。在青绿山水至盛唐发展成熟之际,水墨山水的前身“破墨山水”开始萌生。中晚唐以来,山水画的题材范围进1步扩大。技法上更出现“不依墨踪”的狂放画风。这时,部分画家在盛唐的破墨技法之外,又发展了“泼墨”。中晚唐的山水画家,由讲求用笔进而又重视了用墨,而用墨方法的丰富变异,回过头来又解放了笔法。水墨作用引起了广泛注意,为5代水墨山水画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唐代也出现了1批花鸟画名家。花鸟画题材多流行于宫廷及上流社会,用以装饰环境及欣赏需要,大都以工笔设色的画法,写生逼真。
5代:双钩填彩与落墨画法之定格 5代10国的绘画,无论中原、西蜀还是南唐,也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有新的发展。在山水画方面,这时突出发展了唐人水墨风格。“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及南北两大山水画派的出现,成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两派画家笔下,用以呈现山水纹理质感与结构的“皴法”得到很大发展,墨法丰富起来,有笔有墨成了画家的自觉要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山水画至此已发展成熟。花鸟画领域5代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技法风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花鸟画走向成熟。5代,勾勒设色的青绿山水仍在延续。
两宋:工笔的极致与兼工带写的初创及章法的突破 宋代绘画在隋、唐、5代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风格形制日趋多样,技法更加完备。文人画的兴起与宫廷绘画的繁盛成为这1时期的新特征。在艺术上自觉追求有别于画工的“文人画”是在北宋中叶兴起的。风俗画、历史故事与现实题材的人物画都成为画家感兴趣的题材并有杰作出现。北宋画坛上,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在唐、5代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匪啤八稳烁穹ā敝饕刚?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南宋山水画的主流是水墨苍劲笔法所显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风貌。这1时期随着卷轴画的大量产生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宗教画开始退出画坛的主要位置,画家与画工明显分开来。宋代花鸟画在艺术技巧上大大超过了唐代。继5代之后,北宋初期的花鸟画随着朝野需要的变化而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与山水画并驾齐驱。宋代花鸟画家观察的精细入微和描绘的1丝不苟使他们的写生刻画水平已经达到“和生者逼肖”的程度。
元代:笔法墨法的拓展与丰富 元代绘画在继承唐宋5代的基础上有进1步发展。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盛兴,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花鸟画成为主要题材?;婊帐跎锨康饔小笆科焙汀肮乓狻保炊杂小白骷移保髌纤卧禾宕常髡攀Ψㄌ?、5代、北宋。创作上遗貌求神,尚主观意兴抒发,讲变化而轻刻画,喜平淡而弃绚烂,纸本上运用干笔皴擦的水墨技法得到极大发展。元代绘画以山水最盛。在花鸟画中,随着墨竹与木石的盛行,墨兰、墨梅也同时并举。元代墨卉墨戏盛行,在工笔花鸟画中也出现了全部以墨代色的现象。中国花鸟画技法经过宋代全面发展后,元代又向着水墨领域深入。
明代:水墨大写意的繁兴 明代绘画风格迭变、画派繁兴。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发展,画法方面以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的勃兴,成就最为显著。明代绘画大致可分为早、中、晚3期。明早期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作风的时代风尚。正德后在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坛主流,明代中期以后,有成就的花鸟画家主要是在野的文人画家。万历以后的晚期绘画出现新转机,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另辟蹊径,力倡南北宗论,影响很大,成为画坛主导。除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外,晚明还出现不少地区性山水画派?;窕煊蚯嗵?、白阳的水墨写意画法,人物画领域南陈北崔的变形人物画法,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人物画技法多样,有质朴典雅的白描,也有浓丽细密的院体工笔,有粗放豪迈的水墨写意,也有变形奇古饶有装饰意味的人物画新体。
一、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发展趋势
由于新疆民族种类众多,相互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才能获得支持和理解,为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得到了长远的发展。首先,新疆构建起了新的评判系统,相关民族文化单位通过提高自身的监管、服务能力,使得民族文化设备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并且监管的机制在以往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次,民族文化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前进。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要想更好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就要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复苏,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将有更好的空间。
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少数民族的文化互融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互融的地区,古往今来,就存在着不同民族文化变迁、相互传播的情况,这为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秦朝时期,新疆便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表达方式、肌肤颜色以及生活习惯都存在较大不同,而且当时的新疆人民多属于黄种人与白种人的混合。随着时代的迁移,曾居住在新疆的匈奴、吐蕃、汉等民族相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维吾尔族以及部分其他族。
2.多样性民族文化与多元化经济
多样性民族文化内容的含义是在一个地区或领域,存在着多种文化共同存在的情况,这些文化共同促进该地区人们的思想、生存方式以及价值观。由此看来,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这种得天独厚的非物质资源在新疆地区体现得淋漓尽致,经历了特殊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多元化经济是多样性民族文化能够得到长久发展的保证,就新疆地区而言,沙漠占有率为25%、平原占有率为5%,还有山丘、高原等复杂的地理条件。针对这种特殊的环境,必须具有符合条件的经济模式,带动地区发展,才能避免出现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约束现象。
3.多元化的
民族的标示便是文化,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突出的一点就是多元化的内容,其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将作为传播文化的介质,不仅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共享性,还可以阐述民族的真正意义。伊斯兰教在新疆受到众人信仰之前,就已经有佛教、道教等众多宗教在此发展,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个流程中逐渐形成具有地区特性、民族内涵的文化思想。举例而言,伊斯兰教在成为新疆宗教重要支柱的同时,为了与当地环境以及社会风俗形成统一,还融合了传统萨满族的一部分内容,现在也可以从信仰内容中找到早期人们放牧生活的一些痕迹。
三、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困难
1.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新疆目前发展最为突出的行业是旅游行业,这与所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耕种文化与放牧文化的精髓所在,还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民族特点以及民族风格,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又增添一份独特的色彩,令人神往。但是由于目前新疆的旅游行业整体结构以及设施方面还不够完善,经济实力不能完全支撑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所以导致一部分旅游景区受到硬件设施建设缓慢等问题的限制。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转型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2.培养人才的力度较弱
要想传播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必须要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新疆对于培养相关人才的方案还不够完善,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举例而言,新疆的旅游行业发展势头逐渐增强,但是人力资源的不足导致众多流程不能顺利执行下去,在对外宣传、设计等方面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总数众多,但高层管理者十分匮乏的情况。
四、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
1.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力度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强,只有不断提升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民族文化产业,才有机会在这个领域中处于不败之地。在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之前,首先需要对目前所应用的工作技术进行改进,在不消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更能适合现阶段的技术手法。其次,寻找多个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企业,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并且还要向信息化的道路发展。由此看出,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力度是势在必行的方法。
2.增加企业在新疆民族文化的投资渠道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产品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0.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倒こ碳际跤写考际醴⒄沟交档缙允舸郴?,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さ取<椿缫惶寤凡唤鍪侨说氖钟胫宓难由?,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榛?/p>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缫惶寤笠荡疵篮玫那俺?。
3.3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integratedappliance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せ肪匙试?,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ず腿死嘟】档囊?,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4.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5.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运华.机电控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图书馆自动化发展
1图书馆自动化的提出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真正发展是在1964年LC发起研制机读目录(MachineReadableCatalog)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编目系统为基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已经成形,同时还出现了以编目系统为纽带的联机编目协作网,例如OCLC,BALLOTS,RLIN,WLN等;当时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由大学图书馆或有条件的大型图书馆自主开发的,如东伊利诺斯大学的联机图书流通系统,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图书采购系统等。
商品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体现,使得图书馆能更进一步地专注于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基本上不再自己独立研制软件,而是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系统。
随着Internet的发展,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广泛应用,以及一系列诸如Web技术、数据库技术、Java技术的出现或成功应用,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感觉到需要“重新设计”其产品,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支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目前国外在用的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主体构架,都来源于当时的“重新设计”。
2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分析
2.1基于UNIX标准,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支持多种通用平台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全都支持UNIX平台(有的同时支持Windows平台)。目前的主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可运行在IBM、SUN、HP等多个厂家的服务器上,支持AIX、Solaris、HP-UNIX等多种操作系统。
作为重新设计的自动化系统,这些主流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采用于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在这方面Innovative的Millennium系统和Exlibris的ALEPH500系统最为明显。图1给出了Millennium和ALEPH500的体系结构。
这种多层的,基于组件模式的体系结构为自动化系统的灵活配置提供了充分保证,同时这种体系结构,能够将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分散到多个硬件平台之上,对于将来保持系统的高效运行,实现系统规模的进一步扩充有着重要的意义。
2.2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全文检索和MetaSearch功能有一些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如AdlibInformationSystems公司的AdlibLibrary,使用自己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有一些系统,如Aurora,Amicus等,使用基于文件形式的Fulcrum,Ctree等数据库系统,还有一些系统,如BookshelF,Lexicon等使用PICK等层次型或网状数据库系统。但从目前来看,使用成熟稳定的大型商业数据系统是一个发展趋势。
是否提供全文检索是近一两年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的一个重点,许多基于大型商业数据库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同时还内嵌了文本检索软件,以实现全文检索,如InnovativeInterface.Inc的Millennium,Sirsi和Unicorn,以及Exlibris的ALEPH500都有自己的全文检索引擎。
元搜索(MetaSearch)方式也已经引起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的注意。利用Z39.50,SQL,HTML分析以及其它相关技术,用户只需键入一次检索词,MetaSearch引擎就会将自动将这一检索词广播给多个信息来源,分别检索各个信息源的内容,将各个信息源的检索结果集中整理,最后给出一个经过重排序的检索结果。
2.3提供开放链接,以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在从物理形式的图书馆转变成为虚拟形式的图书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到链接是这一转换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许多图书馆都在创建以期刊为纽带的链接数据库,通过它可以存取到期刊的到刊情况、期刊的Web站点、甚至进一步地存取到期刊目次,期刊文摘,乃至期刊的文章全文。中国
2.4提供数字内容创建和管理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应用除馆藏书目之外,图书馆还需面对类型众多、内容各异的数字资源。为了实现对这些图像、视频、及其它多媒体内容的管理,并将这些内容与传统的书目记录进行集成,图书馆自动化厂商在其自动化系统之上,开发和创建了新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
以Innovative公司的MetaSource为例,Innovative公司的MetaSource包括了一套能够让图书馆有效管理数字资源的工具。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用以创建和存储媒体对象并实现版权管理的MillenniumMediaManagement;用以从多个服务器上搜集XML记录的XMLHarvester;以及用以创建XML元数据的MetadataBuilder。
2.5以WebOPAC为中心,构筑信息门户“信息门户”的概念正在改变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传统的OPAC仅提供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查询,或进一步提供一些外部的数字资源链接,在整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处于不起眼的地位。然而随着Internet的发展,OPAC已从图书自动化系统的边缘产品成为了整个系统的核心。随着检索(Z39.50),馆际互借(ISO10160),流通(NSIP)标准的应用,互操作成为可能,许多图书馆自动化厂商已经将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建立在OPAC之上,构筑一个个图书馆的“信息门户”。
2.6走上无线道路,支持移动计算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渗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接入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已经成为21世纪信息服务的重点,移动计算技术实现了这种服务方式。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也开始将移动计算运用到系统中,支持笔记本计算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无线接入(WML,WAP,手机),Java设备、提款机、游戏机、传呼机等设备。无论是用户从移动电话,还是从掌上设备进行检索,服务器都能给予应答。系统可以检测到任何需要查询的客户,从基于个人电脑的桌面浏览器,到移动电话或无线手提设备,例如掌中宝、便携式PC设备等。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Millennium系统的AirPac,它能为无线信息设备,如移动电话、PDA等提供Web接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