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学刊杂志简介
《文博学刊》自201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739/G2,本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栏目设置及内容节奏经过编排与改进,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博物馆实践的发展以及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该杂志涵盖了从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技术到博物馆展览策划、教育项目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旨在为学者、专业人士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自创刊以来,文博学刊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其文章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研究的前沿性。这不仅促进了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实施。杂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跨学科性质。除了传统的考古学、历史学外,文博学刊还积极引入了如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文物保护和管理之中,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作者贡献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的方法使得杂志能够全面地探讨复杂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文博学刊收录信息
文博学刊杂志荣誉
文博学刊历史收录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版新刊入库)
文博学刊杂志特色
1、文题避免使用简称、缩写、标点符号、化学结构式及药品商品名等不规范名词。论著类文章应有英文题名,其含义应与中文一致,一般以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
2、引言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一问题。
3、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一般为国家或省部级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每个项目须给出基金编号。
4、摘要只需简明、准确地概述论文内容即可,不要增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150-200字为宜,字体、字号为“楷体、五号”。
5、全文图和表分别统一编号(即:图1、图2,表1、表2……)。复杂的图如果不能在Word文档中直接绘制,请用绘图软件绘制生成单独的文件。图和表均须有图题和表题。
6、稿件注释著作类包括作者、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古文献可在作者前加时代;译著可在作者前加国别;论文类包括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号。来稿请一律采用尾注形式。
7、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备稿。来稿一经发表,文章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将独家授予《传播与版权》期刊编辑部。
8、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单位名之前加注相应的数字;作者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9、正文章节标题占一行,用黑体,小标题独占一行,前空两格,且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表示,形式为1.11.1.11.2……2.2.12.2……
10、本刊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标注体系:文章正文部分所引用的文献,在引文后的圆括号内标明作者名和文献的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