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104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健,张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 学业归因方式 外语焦虑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外语焦虑就是一种在外语学习过程产生的紧张、忧虑、担心的情绪状态。归因和情绪密切相关。目前,国内有关外语焦虑与外语学习成绩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从认知水平上探讨归因方式与外语焦虑的研究则很少见。所以,本文研究外语焦虑这种特殊的焦虑与学业归因之间的关系。

1文献综述

1.1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原因的归属,即对事件结果寻找原因的过程。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在对现实生活长期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归因推断的重要性,由此揭开了心理学中归因研究的序幕。

归因理论是多种研究路线和不同理论见解的统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注重对归因前提的研究;另一类注重对归因结果的研究。其共同特征都主张由行为结果来考察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对后继行为的影响。

学业归因,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推论,它是归因理论在心理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学习归因正确、科学,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对归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归因倾向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的情感和期望变化等问题上。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归因在总体倾向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的学业归因既是对过去学业成就的自我知觉,同时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情感、期望及相关的学业行为。

1.2外语焦虑

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惧怕感的情绪状态。它是人通过神经系统对紧张、胆怯、担忧的一种主观感受。

外语焦虑是在特定的外语学习情境中产生的,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表现出的一种状态焦虑,被认为是外语学习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变量之一。

我国学者王银泉认为“个体在需要使用外语,但是没有足够掌握的情况下所体验的一种疑惧。”李炯英则将其定义为外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用目标语表达时产生的恐惧。陈武英研究表明,外语焦虑不同于一般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是一种独特的焦虑体验,仅与外语学习有关。

2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归因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已经成为人们所共识。根据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引发不同的期望和情绪反应。学习焦虑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绪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较大。国内有关学习焦虑的调查研究以及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从认知水平上来探讨归因与学习焦虑之间关系的研究则很少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与学业归因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初中生外语焦虑和归因方式在年级、性别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为现有的理论构建提供帮助。

假设一: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外语焦虑和学业归因存在差异;

假设二:初中生外语焦虑与学业归因存在显著相关。

2.1研究方法

2.1.1被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湖南省某初级中学进行取样,每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共133人,其中初一47人,初二44人,初三42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54人。

2.1.2研究工具

(1)学业归因量表。该量表根据Craudells编制的《成就归因问卷》修订而成,共24个题目,分为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和失败努力归因四个维度。归因于内部计2分,归因于外部则计一分。该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85。

(2)外语课堂焦虑量表。本研究采用郭薇、巫文胜根据Horvitz等人编制的外语课堂焦虑问卷(FLCAS),参照王才康编译的中文版本修订而成。

2.1.3研究程序

让被试先填写《学业归因量表》,再填写《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避免先填写焦虑量表所可能产生的暗示性。

数据处理: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4研究结果与分析

(1)基本描述统计分析。120名初中生外语焦虑的平均分为51.49,标准差为19.29。其偏度系数为0.677,小于1,符合正态分布,略偏右。

(2)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初中生外语焦虑和学业归因的差异检验。男生外语焦虑分数高于女生,但是p=0.026

(3)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外语焦虑和学业归因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初中外语焦虑和学业归因方式进行差异检验。

2.2初中生外语焦虑与学业归因的相关分析

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外语焦虑与学业归因的关系,发现外语焦虑与成功能力维度归因和成功努力维度呈负相关,且相关极显著。外语焦虑与失败能力维度归因呈现正相关,相关显著,与失败努力维度归因相关不显著。

3讨论

3.1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初中生外语焦虑和学业归因方式的差异

初中生外语焦虑呈正态分布,偏度系数为0.677,略偏右。初中生外语焦虑在性别和年级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因为本研究所调查的初中生绝大多数小学期间就开始学习外语,缩小了年级之间接触外语的时间的相对差异。不像以前只有上初中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外语,初一学生相对于初二、初三学生学习、接触外语的时间则要少得多,这可能是导致以前的调查研究学生的外语焦虑存在年级差异的一个原因。研究发现男生在外语焦虑得分上虽然高于女生,但差异并不显著。

在各归因维度上,男女初中生在成功能力、成功努力、失败能力维度上归因都不存在差异。在失败努力归因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这说明相比于男生而言,在失败情境下,女生更多地进行内部归因。

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业归因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大概一致。

3.2初中生外语焦虑与学业归因方式的相关

初中生的外语焦虑与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相关极显著,说明初中生的外语焦虑与学业归因方式关系密切。初中生的外语焦虑与成功能力归因和成功努力归因负相关显著,说明初中生在成功能力归因和成功努力归因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则外语焦虑水平越低。相反,初中生的外语焦虑与失败能力归因显著正相关,说明初中生的失败能力归因得分越高,其外语焦虑水平也越高。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外语焦虑和学业归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外语焦虑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舒江.外语学习焦虑研究述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04-106.

第3篇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社会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巨大心理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受到巨大的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强烈的冲击着几乎所有人的神经,再加上教育产业化大发展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中小学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了学校众多工作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于有的地方认为学生的思想在政治教育是个严重的负担。

国家教育部的领导在全国性的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近年来,在中小学生校生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建设迫在眉睫。

一、目前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的问题

学习分化逐步加大。通常因学习而产生的思想问题是中小学在校生尤其是中学生问题存在的主要部分,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考试焦虑、厌学症是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

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我过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于处于社会敏感阶段的中小学在校生来说,其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甚至迷失。另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性失误现象不容回避。

面对挫折学生难于适应。随着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以及学业难度的逐步提高,甚至于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所要求的东西都有所不同,学生来自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的挫折越来越多。学生本人知道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同学遇到挫折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困难。

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因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和学习的对抗心理,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同学之间互相接触时,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因素。一些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由于不能正常的沟通,易造成学生孤僻、蛮横性格。

鉴于时展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必须有各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努力。基于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认同及道德认同的主要方式,不容忽视,更不能缺失。现阶段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成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

尽快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等。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将德育工作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校外甚至家庭。畅通与家长、社会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共同为学生营造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你听我讲”,上课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仅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没能做到以人为本。而对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勾通,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营造氛围,环境立体化。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要净化社会环境,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建设学校环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以立体化的环境全方位育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基本要求,及时发掘新动态,自觉分析新情况,努力探索新出路,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体系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2001年1月第一版.

[2]韩镇.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

[3]郑德全.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婚恋观 家庭教养方式 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of 397 Ganzhou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he use of Marriage View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amilies rearing questionnaire rating scale, the survey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family status quo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ea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1) love motive, marriage since the subjective values of marriage, marriage orientation, marital roles concept of gender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2)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tudents in marriage orientation, marital loyalty concept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on the factor, especially in the Arts and other subjects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es; (3) family rearing gender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urban-rural differences, begotten non-exclusive ra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Students Marriage Concept with parental warmth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arental punishment, parental rejection and denial, father overprot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view; family education; related research

0 前言

婚恋是社会现象,包括婚姻和爱情。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以往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对个体的婚恋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①随着大学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了解他们的婚恋观,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和采取适当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对不良婚姻做一定的预测和控制。

家庭教养是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②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只是亲子关系里面的环境变量,它调节着父母特定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特定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一些载体如父母发出指令时的声调语气、身体语言等来发挥作用。

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否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相关,从而根据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在婚恋观教育方面及对父母采取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以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理工大学的各个年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7份。

1.2 方法

1.2.1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

由苏红编制,采用李克特式五点一记分制,并且采用单选迫选形式,按大学生的符合程度分为五级评分,其中“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③

1.2.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由岳冬梅等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各分量表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1~0.91之间,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有较好的信、效度。④

1.3 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比较

在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p

2.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男生和女生的养育方式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有显著的差异(p

2.3 大学生婚恋观与其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婚恋观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婚恋观与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在恋爱动机、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在婚姻倾向、婚姻角色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其它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这表明,与女生相比,男大学生恋爱动机更强,婚姻自主性更强,有更鲜明的婚姻价值观。其原因可能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男女生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事业心可能更强,因此男生不仅仅局限婚姻家庭中的丈夫或父亲的角色,女生则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更倾向于成为妻子或母亲而不是女强人。另外,问卷被试的大学生年龄在17岁到2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0.3岁,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被试还处在学习知识与积累经验的阶段,与女生相比,男生可能在为承担家庭责任创造更好的条件。

统计显示,男生在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分干涉、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分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他因子上则是女生高于男生。这一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对男生的关注与严厉程度要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男生女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其父母对其养育方式也不同:男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比女生更加大胆和独立,出现的各种外显的叛逆行为和问题行为可能比女生多,因而父母对她们的不满和约束相应也更多,导致他们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中负性教养行为增多;女生相对男生而言,胆子较小,外显的问题行为少于男生,在生活中对父母依赖也更多,与父母的交流以及与父母共同的活动相对更多,在亲子关系中较男生更为主动积极,这使得父母对她们也更为放心和满意,约束相应就比较少,从而感受到父母的负性教养行为少于男生。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多,使大学生生形成了温暖健康的婚恋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更有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高,创造出良好温暖的社会氛围。父母的情感越温暖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越强,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的父母的子女则没有很强的恋爱动机。⑤母亲偏爱被试则被试的恋爱动机越弱,这可能是由于对母亲过于依恋从而降低其恋爱的需求。父母情感温暖和父亲偏爱的被试易形成健康积极的婚姻倾向、自主观和价值观。父母情感温暖的被试对婚姻更忠诚,有对被试严厉惩罚的父母和对被试过分干涉的父亲的被试婚姻忠诚度不高。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助于被试在的抉择上更合理,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则会使被试在抉择上更偏激。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小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及爱家顾家负责的观念。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会让孩子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容易使其长大形成矛盾不稳定的心态,产生不利于其成长的婚恋观及其他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情感关爱,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支持,从而产生心理断乳,使逆反心理得到强化,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型偏差行为,在适当诱因下就会形成犯罪。因此父母应该多采取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其成长的婚恋观和其他人生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幸福快乐,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并最终和谐的社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应该采用科学合适的教育方法(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⑥对不当的婚恋观进行恰当的引导,社会可以引导良好社会婚恋风尚的形成,这不仅可以防止酿成不幸家庭悲剧,而且可以使社会处于一个婚恋观念健康的良好循环中。

注释

① 杨柳.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2):166-175.

③ 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④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A]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C].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61-167.

第5篇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开展实验。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师大附中、第40中学、第9中学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1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1.1 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 教育干预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论专家及中学高级体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实验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学校教学情况、实验课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1.2 实施方略 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使两个学段的体育活动相衔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兴趣逐渐养成。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处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

(1)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采用身体素质测评法,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4项素质进行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试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由学生选出组长并进行同伴教育。教师按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每一锻炼单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2)实验中,各实验班按每周2次课、2次俱乐部活动、每月1~2次讲座的进度进行教学,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实践活动。对照组学生与本年级其他班学生一样,仍按照原体育教学计划上课。

(3)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介绍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4)探索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和健康传播。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干预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产生良好的后续效应,所以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识的程度、掌握强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开展小范围社会调查、健康知识技能传播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活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5)与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横向的综合教育。本研究开展学科联合教育,以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对试验组学生进行多角度综合教育。主要包括与班主任配合,组织以体育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校际《体育与健康》作文竞赛和学生漫画展;与生物教师一起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报上设立“体质与健康论坛”,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等。

1.2 调查法

(1)本研究中所用测量工具见表1。干预前、后、回3次测量的有效问卷数共1250组。有效率分别为85.46%、86.37%、86.26%,平均有效率分别为86.03%。本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资料符合测量学统计要求。

表1 各量表(问卷)基本信息一览表量表名称

研制者

项数  同质性信度

相关报道

效度

测量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MHI-60)

王极盛1997

60

0.65~0.84

0.72~0.91  0.79

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北师大辅仁应用心  15

0.72~0.85

0.73~0.85  0.84

评定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整体发展水平

理发展中心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

Gauvin Rejeski1993  12

0.72~0.85

0.76~0.82  0.82

测量体育锻炼心理效应及锻炼后心理

(EFI)

感觉

体育与健康KAP问

自编

78

0.65~0.79

0.65~0.79  0.89

评价目标人群体育与健康的知、信、行

状况

(2)目标人群访谈与调查。在干预教育前、中及回测时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3大目标群体进行座谈和访谈,同时采用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多种形式与重点目标人群保持联系,了解干预进程及效果。

(3)专家访谈。干预教育前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专家和部分中学体育高级教师,就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现状、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走向、运动处方的设计和实验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求教。

(4)数理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F检验的两两比较,One-way ANOVA、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体质干预效果的评定

2.1.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由表2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率由实验前的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试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从后测和回测的身体素质分级情况来看,试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表现为由干预前在“及格”水平聚集上升为在“良好”水平聚集的现象,而对照组学生的3次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表现为在“及格”水平聚集的现象。这也说明干预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效应,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使身体素质水平得以提高和保持。

表2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身体素质分级比较

干预后

回测

内容

等级

试验组

对照组

P

试验组

对照组

P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A优秀

59

8.70

41

7.17

52

7.67

37

6.47

50m

B良好

326

48.08  162

28.32 *  315

46.46  154

26.92 *

C及格

232

34.22  305

53.32

246

36.28  314

54.90

D不及格

58

8.55

64

11.19

65

9.59

67

11.71

A优秀

56

8.26

28

4.90

49

7.23

26

4.55

1000/800m

B良好

360

53.10  135

23.60 *  356

52.51  135

23.60 *

C及格

190

28.02  310

54.20

200

29.50  311

54.37

D不及格

72

10.62  100

17.48

74

10.91  101

17.66

A优秀

147

21.68

95

16.61

140

20.65

91

15.91

立定

B良好

308

45.43  192

33.57 *  303

44.69  184

32.17 *

跳远

C及格

177

26.11  241

42.13

186

27.43  254

44.41

D不及格

4

6.78

43

7.52

48

7.08

44

7.69

A优秀

247

36.43

93

16.26

241

35.55

85

14.86

引体向上/

B良好

232

34.22  156

27.27 *  221

32.60  154

26.92  **

仰卧起坐

C及格

156

23.01  214

37.41

171

25.22  224

39.16

D不及格

44

6.49  108

18.88

44

6.49

108

18.88

A优秀

127

18.73

64

11.19

120

17.70

59

10.31

合计

B良好

306

45.13  161

28.15 *  299

44.10  156

27.27  *

(平均)

C及格

189

27.88  267

46.68

202

29.79  276

48.25

D不及格

55

8.11

79

13.81

57

8.41

81

14.16

(注:*:P<0.05;**:P<0.01)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见表3),试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变化比较

后测(M±SD)

回测(M±SD)

维度

P

P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精神振作感 8.36±2.80  5.34±2.67 *  7.81±3.09 5.32±2.64 *

安静感

5.40±2.47  5.47±2.47  4.71±2.32 4.60±2.57

疲劳感

5.75±2.84  5.14±2.94  5.35±3.02 4.91±2.75

积极参与感 7.88±3.53  6.60±2.71 *  7.72±3.50 5.94±2.59 *

(注:*:P<0.05;*P:<0.05)

2.1.2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 表4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与前测得分相比,干预后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为的参与率由干预前的35.97%提高到88.17%。

表4 干预后中学生KAP问卷知晓率比较

测试内容

实验组(M±SD)

对照组(M±SD)

知晓率%

知晓率%  率检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健康观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

知识 身体素质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

2.28±1.34

33.57

**

奥运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

1.77±1.58

37.60

**

一般运动常识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

3.06±1.27

63.00

*

体育与学习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

5.50±0.62

82.50

*

信念 体育锻炼误区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

6.72±1.37

84.22

*

体育与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 87.47

6.57±2.23

6.43±2.47

42.53

***

锻炼态度与兴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

5.99±2.12

64.56

**

运动频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

5.30±2.17

79.43

*

行为 运动处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

2.64±1.04

39.86

**

运动参与

13.02±1.85 13.09±2.35 87.00

4.68±2.41

4.90±2.42

31.87

**

K

知识总分

27.98±4.36 28.68±4.75 84.19

12.58±7.00  12.27±7.14

38.84

***

A

信念总分

35.02±4.36 36.76±4.01 92.03

24.66±7.18  24.74±6.57

60.85

***

P

行为总分

26.02±4.35 25.12±4.05 88.17

13.50±5.40  12.83±5.63

45.31

**

KAP  总分

89.02±.736 90.52±8.52 89.77

50.74±19.58 49.84±19.34  50.29

***

2.1.3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表5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无论与自身前测结果相比还是与同时段对照组学生相比都有显著增长(P<0.05),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7.8%上升到73.59%;“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下降了8.06%。

表5 干预后及回测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级比较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合计  对照合计

时段  等级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P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较好 248  70.48  251 74.70  108 37.01  108 38.57  499 73.59 216  37.79  *

后测  中等  68  20.00

60 17.97  134 45.89

12 47.28  128 18.99 266  46.59  *

较差  26

7.52

25  7.33

50 17.10

40 14.16

51  7.43  90  15.63  *

较好 245

71.3  247 73.43  104 35.66  106 37.77  492 72.53 210  36.72  *

回测  中等  69  20.22

64 18.99  135 46.21  134 47.69  133 19.61 269  46.95  *

较差  28

8.15

25  7.58

53 18.13

41 14.54

53  7.87  94  16.34  *

回测时,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2.53%;“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87%。且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与自身后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学生相比,优势仍然明显(P<0.05)。

体育教育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活动。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础。

(2)心理健康。由图1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有明显改观(P<0.05),尤以初中学生干预效果较为显著(P<0.01)。试验组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由6.93%下降到6.19%。而对照组学生在后测时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人数有上升趋势(7.19%8.22%)。

人际

学习  适应  情绪 心理不

强迫  偏执  敌对

抑郁  焦虑

心理

敏感

压力  不良  波动  平衡

前测 34.37 16.96 11.95  13.57

7.08  14.45  29.79  8.26  13.86 15.63  6.93

后测  20.5  9.73  6.19  10.77

5.46  12.68  23.01  7.52

6.61 11.21  6.19

回测 23.01  9.59  6.93  10.18

6.93  14.75  24.34  9.14  10.18  8.41  7.08

本研究中接受干预教育的试验组学生在干预后除焦虑和学习压力感两个维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八个维度差异均比较显著。按各维度中无问题学生干预后增长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偏执、学习压力。按各维度中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干预后减少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强迫、学习压力、偏执、情绪波动、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敌对、适应不良、抑郁。

从回测时各维度保持情况来看,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比例继续下降的依次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抑郁;而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反弹的依次是学习压力(-5.31%)、适应不良(-2.95%)、情绪波动(-2.48%)、焦虑(-0.59%)、强迫(-0.45%)、偏执(-0.15%);整体心理健康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也由干预后的6.19%上升到7.08%。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在干预教育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学到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体育活动排解心理压力,也认为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学校里缓解心理紧张、增加与同学交流机会的最适当的场所(89.44%)。

2.2 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

本研究对试验组进行了5个月教育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和结束后,研究者、任课教师和实验组学生对实验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师授课能力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

2.2.1 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在“评价标准”一栏中,每项满分为5分,合计100分。从实验结束后的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实验教师总平均分88.85分,且得分情况表现为由前到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很好地胜任干预教学工作。

2.2.2 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实验结束后,由试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5项。二级指标每项总分为10分,合计100分。实验教师平均得分为87.42分。 2.2.3 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 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表》中,按百分制,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育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进行了自我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收获很大。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得分均值最高分为87.52分,最低分为79.34分,平均得分为84.62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检验不同授课教师对不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4个方面的评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8个试验班在4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实验教师水平相当,教师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分析学生的收获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的关系,以学生的收获为因变量(Y),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分(X[,1])、对教学方式的评分(X[,2])、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分(X[,3])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后退法剔除变量,剔除标准为F>0.10,结果显示,各变量间的相关较为密切,除X[,1]:Y外,相关系数均大于0.5(见表6)。三个自变量均被选入方程。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857,决定系数为0.841。回归方程为:Y=1.547+0.464X[,1]+0.955X[,2]+0.781X[,3]。以上方程说明三者对教学效果均有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得分越高,学生的收获越大。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较大。

表6 多元回归分析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Y

X[,1]  X[,2]  X[,3]

Y

0.000

X[,1]

0.489

1.000

X[,2]

0.611

0.517

1.000

X[,3]

0.555

0.835

0.520

1.000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法对中学生体质进行综合干预研究,并就教育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1)经5个月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显著,试验组学生优秀率提高了8.70%,不及格率下降了8.85%;学生体育知识、信念、行为的综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05%、24.05%、32.2%;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锻炼感觉。实验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感觉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良好的锻炼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健身习惯。

(2)干预教育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无问题的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社会适应能力与前测相比提高8.65%;与对照组相比,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3)中学生对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是有选择的,组织者必须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精心选择锻炼内容,科学组合。

(4)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建议大力推广。

(5)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提高体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邢文华,季成叶,廖文科.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2):77-80.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登嵩.我国优秀体育教师的成才之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0,(2):19-20.

[6]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2.

[7]黄玉山.中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体育学刊,2003,(6):90-93.

[8]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张民选.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1):34-37.

[10]Marcus B H.Exercise behavior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J].Res Q Exerc Sport, 1995, 66(4): 319-323.

[11]Andrew S, Butter N.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J].Lancet, 1996, (3): 178.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付方式;父母教养方式

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特征和行为活动方面。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受到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子女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1],不同的人格发展也会伴随产生不同的应付方式[2]。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入探讨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乡医学院各专业本科生233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120人,平均年龄21.5岁。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有3份,其中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问卷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该问卷由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测谎量表(L)4个分量表组成。肖计划等人的应付方式量表[4],分6个因子,解决问题(By1),自责(By2),求助(By3),幻想(By4),退避(By5),合理化(By6)。父母教养态度问卷采用了经岳冬梅修订后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中文版[5];其中父亲量表包含6个因子(FSS1:情感温暖与理解,FSS2:惩罚、严厉;FSS3:过分干涉;FSS4:偏爱被试;FSS5:拒绝否认;FSS6:过度保护);母亲量表包括5个因子(MSS1:情感温暖与理解;MSS2:过干涉、过保护;MSS3:拒绝否认;MSS4:惩罚、严厉;MSS5:偏爱被试)。

以上所述3个量表装订成册,一次发给被试,进行集体施测。为保证客观性,问卷不记姓名。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33份,回收率89.62%;数据录入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见表1。

从表1可见,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和子女的内外向、说谎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和子女的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说明此种教养方式的子女趋于活泼、外向、情绪稳定;父母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过分保护和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而且大部分相关极其显著(P

从个性心理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可见,解决问题(By1)、求助(By3)与内外向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见,个性心理特征中男女生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P

2.3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影响 父母亲文化程度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教养方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3 讨 论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父母亲教育方式与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关分析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和子女的内外向呈正相关,和子女的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提示父母亲对子女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越多,子女就越多表现出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而较少出现忧虑抑郁、紧张困扰等人格特征;父母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过分保护和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这说明父母采取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偏爱、过分干涉的教育方式,其子女就较多出现敏感多疑、情绪抑郁不稳定等特征。可见,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促进个体心理特征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2 个性心理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从个性心理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解决问题(By1)、求助(By3)与内外向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自责(By2)、幻想(By4)、退避(By5)、合理化(By6)4种应付方式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个性心理特性与应付方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良好个性心理特质的人往往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其他则相反。因而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应注重个体良好心理特质的培养。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本研究相关分析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和子女解决问题、求助呈正相关,而父母亲的其它教养方式和自责(By2)、幻想(By4)、退避(By5)、合理化(By6)呈正相关,与赵荣霞等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一致[6],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应对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父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子女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

3.4 不同性别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比较 本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情绪更稳定;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By1)与幻想(By4)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在幻想应对方式上女孩比男孩采用的多,可见男生应对方式更积极些;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更严格,这可能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值更高。

3.5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而父母亲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的个性、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影响不大。

第7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时代特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44-02

一 “90后”大学生时代特征

1 个性张扬,但自私敏感

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出生起家庭条件就较为优越,他们大多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或培训班,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想法新颖、思想活跃;他们个性张扬,对于每件事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都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独当一面;他们渴望成功,坚信自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在大学中,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以及各种特服大家,并能够在各种活动中脱颖而出。

但也正是因为“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自私敏感的性格。“90 后”大学生某錾起就承受着家庭的重大期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90 后”大学生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90 后”大学生一直就备受竞争的压力,大多都在课余时间受到过专业艺术类的培训,他们的假期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和繁重的作业。“90 后”的孩子都较为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思维活跃,但是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维模式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很多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他们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

2 创造力强,但合作意识弱

由于“90后”大学生从小接受过一些课外教育,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文化环境都较为新奇,也有不少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的熏陶,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见识面,曾有研究者专门做过“90后”大学生创造力的测试[1],测试显示,大多数“90后”都具有极高的创造潜能,这对于未来中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极佳的人力资源。

但一方面带来的结果是他们缺乏合作意识。“90 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是几代人围绕一个孩子这种模式。家长面面俱到的照顾、过分的溺爱使得许多“90 后”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和尊重他人。与其他时代大学生相比,“90 后”大学生遇事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甚至还有学生信奉“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更有甚者当出现事故时还有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3 易接受新兴事物,但网络依赖性严重

如今的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及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极其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90 后”大学生被大量信息包围,网络的网状模式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须考虑与周围事物是否存在一定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网状的思维方式有利于“90 后”大学生拓展思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他们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

但大量网络信息带给“90 后”大学生很多消极影响。一方面,各种社交软件和游戏软件的盛行使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甚至逃课打游戏,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过度依赖网络使得他们缺乏与现实的交流和沟通,导致“90 后”大学生中出现一些性格冷漠、有自闭心理的同辈群体。另一方面,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扭曲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现在也出现了严重的“手机依赖症”,不管在哪儿都能看见他们在低头玩手机。

二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足之处

科学有效的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客观上要求要转变刻板、单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方法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单一、刻板,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面临更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其选择也更具个性化。“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就注定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重视自身价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改变单一、刻板的教育方式,重视“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

2 采用“说教式”灌输方法,缺乏情感互动交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说教式”的灌输方法,它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性原则的僵化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具有强制性、封闭性、单向度性和简单化的显著特点。随着网络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会盲目的接受“说教式”的教育,一味的只顾说教、缺乏情感互动的方式受到学生的强烈厌恶和压制。他们更愿意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方式,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来化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真实想法。

3 方法固化,未能与时俱进应用新媒体

信息时代的到来从不同程度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促进了其方法不断改进。“90后”大学生喜欢和追求新奇的思想和观念,网络的发展具有及时性、开放性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赋予相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更多的方式,如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等,寓教于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心理干预不够

一方面,由于如今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人员不足,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老师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信息,以至于不能及时有效的给急需心理疏导的学生一些建议,带他们走出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敏感、自私的性格难免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90后”大学生刚踏入大学,就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遇到困难也没办法去解决。而他们要强的心理也会在同学取得比自己好的成绩时失衡。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措施

1 革新教育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选取主题新颖、立意奇特的实例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采用共同探讨或者学生备课、再展示成果的课堂模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无法顺应“90后”大学生的需求,再之,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积极探索与社会密切结合的技能,在课堂上,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将一些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或者在学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明确点到,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

2 全面提高教育人员的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仅要具备一些专业素养,还应看到如今在社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90 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活动也在日益增强,他们急需学习科研、心理健康、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及时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总之,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会时刻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时刻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多与学生交流,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快速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薛徐静.“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5).

[2]王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10(3).

第8篇

[关键词]个案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作者简介]王畅(1977- ),女,辽宁大石桥人,辽宁大学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公共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72-02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中专门帮助和引导个体的人摆脱各类困境,健康发展的方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充分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群体教育为主向注重学生个体和个性教育延伸这一需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群体教育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吸收社会工作中“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的工作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意识,延伸大学生个体教育的范围与渠道,提高大学生个别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切实解决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不同个性和不同问题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意义

1.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时,个案方法尊重每个个体,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更注重增强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促进人格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自我发展。个案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问题的界定、关系的协调、结果的评估等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全面发展。

2.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的家庭、学生生活的社区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影响大学生品德和行为的环境要素进行整合。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有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系统地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的原则,能够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个案工作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应坚持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个别化原则是指在个案工作服务过程中,工作者将当事人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重视当事人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个人问题的性质、原因和个人处境与心理体验、行为反应各不相同。因此,个案工作需要从个别入手、因人而异。承认每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上的独特性是个案工作最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个案工作者必须将每个个案看做是独特的个体,相信当事人对自己遭遇的问题,都有其独特感受和想法。即使面对相似的问题,也要遵循个别化的原则,采取有差别的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者对每个个案做出恰当、精确以及独特有效的诊治。

2.接纳的原则。接纳的原则要求工作者用价值中立的态度对待当事人,承认当事人有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发掘当事人的优点,而不是对当事人横加指责,任意嘲讽。接纳是一种包容,包括接纳其优点与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为。接纳并不等于工作者对当事人的意愿和价值判断持赞同态度,而是不采用否定、责备和拒斥的态度。也就是说,接纳不是接纳当事人的偏差态度和行为,而是接纳其“真实的状态”。接纳的目的是帮助工作者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想法和行为,促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当事人参与和自决原则。当事人参与原则是指工作者要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整个与个案服务有关的决策与行动。个案工作要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不是仅仅简单地提供物质帮助,帮助当事人建立适当的人格、感情和行为模式尤为重要。因此,只有当事人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当事人自决原则指承认当事人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工作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当事人挖掘一切资源,但不能影响和误导当事人的判断,要把最终的决定权留在当事人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应处于分担、支持和提示的地位,他可以告诉当事人如何获得帮助,但该建议是否被采用则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自决反映了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也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性,发掘其成长和改变的潜能。

4.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就是保守当事人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为了寻求帮助,当事人在与工作者探讨问题时,会倾诉一些个人困惑的问题或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家庭关系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压力等,其中必然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有义务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对当事人的一切资料予以保密,这样能使当事人获得较大的安全感,从而敞开心扉,并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路径指向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这是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个体教育方法薄弱、科学化运用水平低、在不少时候缺位的客观现实提出并强调的。群体教育方法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个案工作方法是群体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群体教育中注重和加强个体教育,通过个体教育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深度,提高对具体的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2.要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吸收社会个案工作方法中包含的尊重个体,平等的对待个体,真诚服务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个体等“以人为本”的工作价值观和理念。将社会个案工作确立的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多种类型的工作对象(即个体学生)作为关心、教育和帮助的对象,主动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政治思想意识的传播工具,及帮助大学生个体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心理困境、促进个体和个性健康发展的孵化器,为不同问题和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

3.继承和发扬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个别教育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个案方法的工作原则、工作模式和务实技术紧密结合。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思想教育要求,主动遵循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积极采用危机干预、任务中心(问题解决)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等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技巧,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批评指责、简单而强制的要求学生服从等主观的、随意的、经验性的做法,丰富和创新大学生个别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

总之,将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保证大学生不断地获得最优质的教育和服务,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

[2]刘芳,王宁.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色视频国产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久久片老牛 | 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一线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入口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精品区 | 小早川怜子一区二区的演员表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九一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97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三区 | 999在线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91免费污视频 | 91视频网址 |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 人人爱夜夜爽日日做蜜桃 | 99视屏 | 中文字幕久久久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入口 |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 91亚洲综合| 91成人在线视频 | 公和我在厨房添好爽了在线观看 | 91av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二区三区 | 91免费观看网站 |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 | 国产福利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 好男人久久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 亚洲国产91|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免费澳门 | www.久久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