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贸易出口论文

贸易出口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贸易出口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贸易出口论文

第1篇

(一)出口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发展变缓背景下,安徽省借此机会对全省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实施优化、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的对外出口贸易实现了显著增长,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显示,最近四年间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88.9亿美元、124.1亿美元、170.8亿美元、267.5亿美元、282.5亿美元;单从出口贸易项目来看,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11.9%,而高新技术出口的增长高达31.7%(详见表1)。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出口贸易并未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其中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截至2013年全省一般贸易增长率下降至7.8%;加工贸易的出口量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全省加工贸易增长率达到31.3%。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传统的机电产品近年来出口贸易量表现出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3年增长率11.9%);而高新技术近年来出口贸易量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2013年出后贸易增长率达到31.7%。相关统计数据见图1。从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的增长率情况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经过快速增长后速度明显有所减缓,但是高新技术的增长则保持强劲趋势,这表明安徽省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调整表现出明显成效,减少一般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有助于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实现稳步增长。

(二)近年出口贸易依存度稳步提升(如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间保持稳定上升,从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低,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仍然蕴含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情况从2013年安徽省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出口总额(22100亿美元)的2.06%,且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出口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情况通过对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数据来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为725美元,但是全国平均人均贸易额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仅占到全国的1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人均出口贸易额为482美元,而2013年全国人均出口贸易额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贸易额仅占到全国水平的13.68%,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指以出口、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值并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若在-1-1之间,TC指数若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若TC指数约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在TC指数中,贸易竞争劣势极大、较大或者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贸易竞争优势极强、较强、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0.6,1)、(0.3,0.6)、(0,0.3)表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指数出现短暂下滑,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但是仍然处于(0,0.3)、(0.3,0.6)之间,这表明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较强水平,虽然在2013年进出口贸易TC指数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由此证明安徽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量的逐渐上升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四)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地位情况从出口贸易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均来自于低端产业链,出口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茶叶、家具、纺织品、服装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安徽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以安徽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从2009年至2013年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2.56万吨增加至3.68吨,出口总额也从4957万美元增长至13635万美元,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种竞争优势会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如:茶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出口量达到加工贸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贸易近年来的增长率却明显高于一般贸易,这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正逐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对国家外贸扶植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对国际市场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国家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全省出口贸易影响比较大。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现状

(一)全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通过对安徽省最近五年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了明显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有一定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出口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全面平均水平。因此,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出口量及市场竞争力仍然有待提升。

(二)传统优势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安徽省长期以来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为主,在整个出口额中占据较大比重,每年出口增长额明显高于出口额增长,这表明安徽省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仍然处于以量取胜阶段,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目前,由于国外经常以反倾销方式阻碍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出口,再加之国内相关法制、政策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摩擦,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偏高从安徽省出口贸易的RCA指数、TC指数来看,安徽省出口产品中0类产品的市场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强,但是从最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出口的数量、市场竞争力上升比较平稳,这可能因为安徽省丰富的资源有关。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者输出量比较大,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虽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出口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目前,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鞋袜、旅行用品、家具等商品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我们以服装出口为例,2013年安徽省服装出口的TC指数已达到0.997,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作为服装出口的大省,安徽省却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服装品牌。出口产业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使安徽省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形象一直处于低端行列。

四、提升安徽省出口贸易量的策略分析

安徽省通过对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般贸易的增长率出现不断下降,而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出现明显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安徽省的出口经济对国内政策、国际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是同步的,且未对彼此起到高效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对应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创新对外贸易方式目前,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中机电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鉴于上述贸易发展形势,笔者认为安徽省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出口量,出口产品推动从初级产品逐渐过渡到高级产品,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具体来说可以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3];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管理方法,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除此之外,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要求各个省市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提升地区的“智造”水平。目前,安徽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型工业化产业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优势,强化产业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安徽智造”发展战略,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奠定坚实基础。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产品品牌是目前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作为我国内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通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让本省农产品满足国际标准,也是应对外国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最佳策略之一。因此,笔者建议可大力研发、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重点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一条龙”产业链,提升本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增加本省出口贸易额。

(二)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促进出口产品多样化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若我们单纯性依靠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结合“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来”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人力资源以及管理经验,这样可促进“走出去”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发展[5]。通过对安徽省的外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长期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平衡“进口”、“出口”水平符合安徽省的发展现状。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具体可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来落实,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补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对出口企业、外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有利于大量吸引外地资本、技术进入本地,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区优秀出口企业、产品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另一方面外贸企业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首先应该学会“引进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理念、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并逐步转化为自主创新,提升外贸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进口”、“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全面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对口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安徽省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出口贸易份额,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外贸易壁垒影响,出口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兴出口市场,坚持走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拓展新兴市场过程中,出口企业应细致分析出口地的人口总量、经济规模、消费水平、市场环境等多项指标,目的在于开发最具发展潜力的国际新市场,例如:北非、拉美、东南亚等其他周边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6]。针对本省重点出口企业,笔者建议加强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及知识产权,提升本省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在企业全面拓展新兴市场中,政府也应该给予极大的扶持与帮助,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贸易伙伴国数量,降低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风险,促进本省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布局发展目标。

(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从国外出口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来看,其出口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基本上需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安徽省出口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由于该产业人力成本高、生产率偏低,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工业实现资本型、技术型产业转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领域投入力度。虽然安徽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却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结构;同时增加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培育优质人才、高新技术,推动安徽省出口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出口企业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战略等,吸取国外企业的经验教训,充实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在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管理、技术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本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逐步转向资本型、技术型企业。三是政府机构应加强基础建设与行政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及本省出口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或者优惠正常,如:区别对待营业税、出口退税等。

(五)加快培育创新系统,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经费达到247.7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约18.5%。近年来,安徽省企业逐步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逐步由技术引进向技术研发转变。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未在短时间内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与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需要依赖于国外技术,这对安徽省出口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安徽省应多管齐下提升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财政、采购等方面激励机制,从政府金融政策上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源,共同承担企业研发风险,有助于激发企业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与经费;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并合理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校及企业之间的科技转化进程,引导上述机构科研方向逐步向企业需求靠拢或者共建经济实体或研发机构,为“学、研、产”提供最佳平台,利于增强“学、研、产”体系对接力度,增强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转化,最终将提升安徽省出口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的世界竞争力。

五、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第3篇

(一)出口数量少、货值低。多年来,河南茶流通体系不健全,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这使得河南茶产业在出口数量和货值上不仅难以与安徽、福建等产茶大省抗衡,也落后于江西、湖北等省份。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公布的数据,2014年1~5月,河南茶叶出口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出口货值在全国排名第12位。

(二)品牌创建力度不足。众所周知,信阳毛尖作为河南信阳当地的著名土特产,和西湖龙井一样,是一个地理标志,是证明商标。由于地理商标不是某个机构或者个人刻意宣传的结果,而是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的,所以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大量经营者共用一个品牌,使得大家都缺乏维护商标声誉的积极性,以致很多低质劣质甚至假冒产品出现,严重影响信阳毛尖的声誉。目前,信阳毛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基本局限在河南,在外省乃至国外很难见到信阳毛尖的影子。品牌创建力度不足成为制约河南茶叶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2008年8月1日起欧盟将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同年9月1日,对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采取新进境口岸检验措施。2012年12月20日,欧盟法规(2012/1235/EU),调整来自非欧盟国家进口非动物源食品与饲料进境抽查比例,其中涉及我国的茶叶。日本于2009年5月实施的新《食品卫生法》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2013年2月20日起,日本实施新的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对杀虫剂三唑磷的限量由前的0.05ppm/kg修订为0.01ppm/kg,除草剂苄嘧磺隆的限量由前0.02ppm/kg修订为0.01ppm/kg。愈发严苛的检测标准,使得河南出口茶叶被检出不合格率风险大大提高,出口压力倍增。

二、河南茶叶出口贸易对策

(一)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宽出口渠道。河南茶叶出口,要坚持巩固欧洲、开发日本、非洲和北美洲市场的原则,积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一方面要利用多方力量推动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转型,从目前在国际市场影响有限向跨国集团迈进。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型茶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延长产业链,最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茶叶外贸企业发展,支持茶叶外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茶叶外贸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发展在线外贸等现代外贸方式,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扩大外贸额。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茶叶外贸企业面向非洲、北美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以及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二)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茶企赴境外参展,宣传河南茶叶品牌。对企业当年参加重点境外展览会的前若干个标准展位的展位费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补助,将企业参加由省外经贸厅组织举办的境外大型综合展览会发生的运输展品的海运费纳入补助范围,并适当提高对单个企业的年度补助限额。茶叶企业则应在包装、茶产品加工、茶保健品等领域进行创新,从精神、文化和情感上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要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及河南茶文化,再融入国外文化理念,创新出合适且有效的河南茶文化国外特色宣传,通过茶叶保健功能的宣传来扩大欧美国家的销路。还应该大力宣传河南茶叶的优质、无污染和保健效果,树立河南茶叶的良好国际形象,搞活茶经济、推动茶文化,以茶文化来推动茶消费,提高河南茶叶国内外知名度,创立国际知名品牌。

第4篇

生存分析的统计工具可以将贸易持续时间模型化为一系列条件概率,即给定贸易关系已经生存了t期的条件下,贸易关系在t期后仍然持续的概率。生存分析(SurvivalAnalysis)是将事件的结果(终点事件)和出现这一结果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分析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保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主要分连续时间生存分析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和离散时间生存分析模型(LogitProbit和Cloglog模型),同时可以采用生存函数(K-M法乘积极限法)和危险函数估计来描述研究对象的生存时间。它区别于其它多因素分析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生存分析考虑了每个观测出现某一结局的时间长短,主要可用于探索和了解影响生存时间长短的因素。基于此将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危机函数hazardfunction)定义为某一贸易关系已经持续了t期,而在t期以后不再持续的概率。其正式的表示形式如下,假设T为一个非负的随机变量表示某一事件在时刻t失败,则关于T的生存函数可以表示为。本文的数据来自于BACI数据库,是由CEPII提供的HS6分位产品层面的全球贸易数据库,包括世界各国双边贸易商品的价值量数量和单位价UNCOMTRADE数据库是其唯一的数据来源,BACI数据库是由UNCOMTRADE数据库的初始数据经调整后得到的,它弥补了UNCOMTRADE数据库的缺陷:(1)BACI数据库提供的进出口贸易是一致的金额和数量,便于国际间的比较以及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而在UNCOMTRADE数据库中,出口商一般提供的是FOB价,而进口商提供的则是CIF价,双边贸易商在价格申报上并不统一;(2)BACI数据库提供了可供比较的贸易数量和单位价值。鉴于UN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贸易数据单位和数量不尽相同,因此BACI数据库通过转换系数将贸易单位统一转换成吨,便于产品贸易数量与价格的国际比较,因此BACI数据库相较于UNCOMTRADE数据库在高度细分的国际贸易研究中更为适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1)根据Lall(2000)的分类方式识别出属于制造业的HS6分位产品,但由于Lall(2000)的分类方式是基于SITC2编码的商品分类,因此本文通过SITC2与HS6的对应方式,筛选出属于制造业的HS6分位产品。(2)多持续时间段问题。一个贸易关系在样本研究期间可能存在一个以上的持续时间,即一国向某一特定国家出口某种产品,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了对该市场的出口,之后又对该市场出口同一种产品本文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多持续时间段(Multi-pleSpells)。BesedeandPrusa(2006b)认为,无论同一贸易关系经历了多个持续时间段均将第一个持续时间段视为唯一一个持续时间段的处理方法,与将多个持续段视为相互独立的若干持续时间段的情形下,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段长度的分布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多个持续时间段的存在不会对样本观测值持续时间长度的分布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假定贸易关系的多持续时间段是相互独立的,从而得到出口持续时间段的全样本数据,同时将第一个持续时间段作为最终的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3)数据删失问题。删失,是指某些随机因素使得变量的观测值缺失,需要注意的是,当采用标准的方法进行分析时,造成删失的原因必须与所关心的事件相互独立。本文利用1998-2010年的数据对贸易持续时间进行研究,无法预测2010年以后的出口持续时间,因此存在数据删失问题,为了得到无偏估计量,本文将无法预测的2010年以后情况都定义为右删失。本文采用非参数的K-M估计方法,参考联合国的《世界各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选取其中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对其制造业出口的持续时间总体分布进行估计,这些国家是:中国、德国、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加拿大、新加坡、韩国以及日本。首先,本文给出了总观测数量与第一个持续时间段的个数,同时也给出了各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的三个四分位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生存时间的三个四分位数据结果来看,中国已经与德国、美国、日本这些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在维持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上处于同一位置,例如上述四个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第三个分位数都是13,也就是说与样本的时间跨度完全一致,这说明从粗略的分布情况来看,中、美、德、日4个国家相当部分的制造业出口能够维持长久的贸易关系,尤其是德国优势更加明显。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其余6国中韩国制造业出口的稳定性略好,而巴西、印度以及墨西哥在维持制造业出口的持久性方面也与处于发达国家阵营的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相差无几,体现出这3个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出口的后发优势。为了更好地刻画出上述制造业最具优势诸国在出口持续时间上的细节,仅仅通过分位数进行统计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本文采用非参数的K-M估计方法进一步估计出各个可能的时间区间内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率及其他相应的统计指标。如表2所示。当完全刻画出各个样本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生存率的时候,可以发现仅仅用生存时间的四个分位数来刻画各国制造业出口持续时间的特征是远远不够的。以中国为例,从生存时间的四个分位数来看,中国俨然与德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平起平坐,然而从各个时间区间生存率的累积大小来看,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就本文选择的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前10的国家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下降幅度很大,从0.7039下降为0.2751,下降幅度达到60.9%;而德国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仅从0.7162下降为0.4352,下降幅度为39.2%;美国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6816下降为0.3641下降幅度为46.5%;日本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6012下降为0.2804,下降幅度为53.3%。这说明相比这些传统的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还是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这一不稳定性将是我国未来制造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隐患。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升,人口红利释放殆尽,如何提升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将是中国出口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他样本国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情况如下,韩国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5646下降为0.1933下降幅度为65.7%;加拿大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4463下降为0.1193下降幅度为73.2%;新加坡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5032下降为0.1627下降幅度为67.6%;印度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5198下降为0.1532下降幅度为70.5%;巴西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5154下降为0.1412下降幅度为72.6%;墨西哥制造业出口生存率累积变化从0.5024下降为0.1329下降幅度为73.5%。由此发现,以中国为分水岭,在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前10的国家中,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德国、美国以及日本制造业出口贸易体现了较强的持久性与稳定性,而中国的制造业出口贸易在持久性上已经达到贸易强国的水平,但是从稳定性上看还有较大差距。其余的样本国家,从目前看在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持久性方面都不及中国。接下来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生存率的变化情况,本文基于K-M估计,进一步绘制了各样本国生存函数图见图1。生存函数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各样本国生存率变化与生存时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发现:总体而言,样本国随着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增加,生存率都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明显趋缓,这说明一个维持了更长时间的贸易关系再多维持一年相比一个处在贸易关系确立初期的贸易关系再多维持一年而遭遇失败的风险要小一些。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德国与美国的生存函数相比其他国家更加平缓,这意味着德国与美国制造业出口稳定性更好风险更小。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制造业出口生存函数在整个时间内的倾斜程度变化不大,在某个阈值之后趋缓的形态不明显,而其他国家制造业出口生存函数往往在贸易关系确立时间较短的区间内比较陡峭,而在某一阈值以后就逐渐变得平缓。这一特征说明,虽然从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持续时间在全球制造业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但是其稳定性不好,即使是那些已经确立较长时间的制造业贸易关系,相比其他国家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失败风险。而从图中还可以发现,巴西、印度以及墨西哥在维持制造业出口的持久性方面也基本与处于发达国家阵营的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相差无几,体现出这三个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出口的后发优势。加拿大、新加坡以及韩国这三个国家,虽然其制造业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分布情况并不理想,但是一旦确立了长期的贸易关系则这种贸易关系相比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所建立的贸易关系更加稳定。

二、影响因素分析与跨国比较

对于生存问题影响因素分析的经验模型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Be-sedeandPrusa(2006b)、BesedeandNair-Reichert(2009)、BesedeandBlyde(2010)等的选择,认为Cox比例风险模型适合用于对贸易持续时间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其理由是其他模型大都需要假设待估计参数与危机率(PHmodel)或者生存时间(AFTmodel)的特殊函数关系,从而存在需要指定危机函数的形式的弱点。而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局部极大似然估计使得既可以从PHmodel中估计出斜率参数又不限制危机函数的具体形式。具体而言对于CoxPHmodel考虑如下的一般化函数形式:h(t,x,θ)=h0(t)exp(xθ)其中x为包含解释变量的向量,θ是待估计的参数,基准危机h0(t)体现了生存函数怎样随时间变化的特征。CoxPHmodel的优势即在于就感兴趣的θ而言,并不需要特别指定h0(t)的函数形式,因此CoxPHmodel也可以被归为一种半参数估计。本文中x包含解释变量有:

(一)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的特征变量在出口目标国国家特征变量中,大量文献(BesedeandPrusa,2006b;Obashi,2009)将经典的引力变量反映经济规模的目的国GDP总量纳入估计,进口国的GDP总量反映了进口国的需求规模,其数值越大也意味着需求规模或进口潜力越大,因此将使得出口到该国的产品退出市场的危机越小。本文用其对数形式lnGDP表示。同时本文进一步纳入了出口目标国的人均GDP估计,大量文献(Nitsch,2009;HessandPersson,2010b)认为,一国的人均GDP反映了一国的需求结构,若假设一国的消费者需求偏好为位似函数的话,将与GDP总量一起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共同刻画一国的需求情况。与反映需求规模的GDP总量不同,反映需求结构的人均GDP变量越大,表示该国需求层次越高,从而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其符号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释。本文用其对数形式lnGDPPER表示。再者,与出口国的距离可以刻画运输成本的高低,也是经典的引力变量,因此本文也将之纳入估计,可以预计出口国与目标国的距离越远,其运输风险也越大,维持长久贸易关系的概率越低,本文用其对数形式lndistwces表示。与此同时本文还纳入三个反映进出口国关系的虚拟变量,分别是两国是否有至少9%以上的人口使用同种语言,两国是否接壤以及两国是否曾经存在殖民关系。这三者都反映了两国贸易伙伴国之间历史、文化以及地理方面的紧密程度,对于维持贸易关系降低退出风险都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分别用comlang(comlang=1表示两贸易伙伴国至少有9%以上的人口使用同种语言,comlang=0则表示不具有这一特征)、contig(contig=1表示两贸易伙伴国在地理上是接壤的,contig=0则表示非接壤)和colony(colony=1表示两贸易伙伴国曾经有过殖民关系,colony=0则表示不存在殖民关系)表示。

(二)出口的制造业产品的特征变量首先本文考虑每年出口到各个目标国制造业产品的种类数,有研究认为,每年出口到各个目标国制造业产品的种类越多从产品大类来看其维持长久贸易关系的概率越高或者说退出危机越低,然而从细分产品的视角来看,也表示该产品在出口目标国面对的竞争越激烈,从而退出风险反而会增加,因此其符号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释。本文用其对数形式lnpronum表示。其次本文还考虑了每年各种制造业产品出口目标国的数量。出口目标国的数量越多,一方面表示该产品受认可的程度越高,因此其维持长久贸易关系的概率越高或者说退出危机越低;另一方面从全球贸易网络的视角来看,出口目标国的数量越多该产品嵌入贸易网络的程度也越深,这同样意味着其维持长久贸易关系的概率越高或者说退出危机越低。本文用其对数形式lncounum表示。本文还考虑了出口制造业产品的单位价值,产品单位价值越高表示该产品复杂度越高质量越好,因此意味着其维持长久贸易关系的概率越高或者说退出危机越低。本文用其对数形式lnUV表示。最后本文还将单一制造业产品的初始贸易值纳入其中,前文的理论研究表明初始贸易值越小贸易关系相对不稳定,因此预计其符号为负,本文用其对数形式lninivalue表示。本文参考联合国的《世界各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选取其中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对其制造业出口的危机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这些国家是:中国、德国、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加拿大、新加坡、韩国以及日本。从表3和表4中发现,在出口目标国的特征变量中,反映经济规模或者说总需求的GDP每提高一倍,则会使得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下降36.8%,这说明中国与世界上那些经济总量较大的国家在制造业上维持了更好的贸易关系。反映出口目标国收入水平或者说需求结构的人均GDP每提高一倍反而将使得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上升2.71%,这说明当需求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对那些人均收入更高的国家吸引力有限,可能的原因是目标国需求层次越高,从而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也越高,而中国制造业在满足目标国高层次需求的方面还有待加强。反映运输成本的两国距离变量每增加一倍,将使得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上升15.33%,所以运输成本也是导致贸易关系难以维系的一大重要因素。从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来看,中国与那些使用汉语人数更多的目标国家(至少9%的人口)相比使用汉语人数更少的国家维持的贸易关系更稳定,其制造业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下降66.2%。中国与地理上接壤的贸易伙伴国相比非接壤的贸易伙伴国,制造业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上升15.57%,这说明中国与周边的国家制造业贸易关系并不理想,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接壤的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制造业出口上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竞争激烈,因此出现了这一现象。从出口的制造业产品的特征变量来看,每年出口到各个目标国制造业产品的种类数越多,贸易关系反而更不稳定,对此可能的原因本文认为是出口产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为从细分产品数据来看,出口产品的种类数越多也意味着目标国可选择的余地越大,同时产品也面临同质竞争的风险。每年各制造业产品出口目标国的数量越多,则中国与目标国制造业贸易关系越稳定,这与本文预期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表示该产品受认可的程度越高;另一方面从全球贸易网络的视角来看,出口目标国的数量越多该产品嵌入贸易网络的程度也越深。出口制造业产品的单位价值越高,则中国与目标国制造业贸易关系越稳定,这说明产品质量或者说复杂度是维系贸易关系的重要因素。最后出口产品初始贸易额越大则中国与目标国制造业的贸易伙伴关系越稳定,这也与本文预期一致,较大的初始贸易额说明建立贸易关系的双方信息更充分,这一信息可能包括双方的偏好,对贸易标的的认可程度以及与支付相应的财务状况等方面,无需通过小额的试探性贸易行为。再者,较大的初始贸易也可能反映了双方前期在贸易中介和渠道建设上更多的沉没成本投入,需要双方维系更久的贸易关系来分摊成本,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分析其他制造业极具竞争力的国家制造业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将排名前10的其他9个国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的代表为德国和美国,第二类是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加拿大,第三类是墨西哥、印度以及巴西。首先作为第一类的代表,德国和美国,作为全球高端制造业出口的典范,相比其他样本国家,其制造业贸易关系持续性更好。从影响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反映出口目标国收入水平或者说需求结构的人均GDP每提高一倍,德国和美国制造业出口关系失败的概率分别下降6.5%和3.7%,这说明进口国人均收入水平或者说需求结构层次越高就愈发青睐德国和美国的制造业产品,这是德国和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金字塔最顶端的国家的显著特征,同时这也是其他样本国,包括日本这一传统的制造业贸易大国都不具备的特征。其次是作为第二类制造业代表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加拿大,这些国家是传统的发达国家,高收入的OECD成员国,从制造业出口贸易关系的维系情况来看,与其他的具有竞争力的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已经没有太多特殊的优势。但需要指出的是,和德国、美国一样,这些国家有一个特征,即每年出口到各个目标国制造业产品的种类数越多贸易关系越稳定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并不普遍具备的特征,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本文认为从细分产品来看这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出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别规模极大的跨国公司,这些大型的跨国公司都是典型的多产品出口公司,由于被同一跨国集团控制,所以在细分产品层面上可以有效地避免产品出现同质竞争的情况。出口产品种类数越多,也反映了该国的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国际影响力越强,因此贸易关系越稳定。最后是墨西哥、印度以及巴西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从前文的分析可知,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在出口持续时间的维系方面已经与第二类中的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仅在稳定性上略有不及,而从各因素的影响来看方向上这些国家表现出与中国更多的相似性,仅在程度上与中国略有差异,不难理解,同样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内经济特征和制造业出口产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性,在此不再详细分析。

三、政策建议

第5篇

(一)对外贸易开放度

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一国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贸易伙伴国的R&D活动可以产生新的中间产品,当进口这些中间产品时,进口国企业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研发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此外,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逐步掌握了生产这些含有先进技术或研发成果的产品,最终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进口商品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模仿二次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如“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等现象,有力地巩固和促进了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高。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贸易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国外新技术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复制,从其它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

(二)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国内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证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国内研发(R&D)活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国R&D活动不仅仅是自主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国内R&D存量能促进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本国对新技术的承接、利用和改进的能力。同时,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发挥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新技术的采用和贯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适应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BenhabibandSpiegel,1994)

(三)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却是双重的。知识具有非排他性特征,而知识产权保护正是要给予创新者适当的垄断利润,从而保持国内创新过程的持续性。但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出口国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时候,由于担心核心技术的泄露,出口国则倾向于向进口国出口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能够使进口国有更多接近并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进口国企业在模仿时所分享的知识存量往往只能是知识总量部分内容,从而将减弱进口国获得更多技术溢出的效果。

三、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条件及其特征

(一)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等技术先进国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为技术的溢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自1985年以来,我国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发展迅速。以R&D活动相对集中的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为例,1985年我国从G-7国家的进口总额为260.6亿美元,其中日本(占57.7%),美国(占19.5%),德国(占9.2%)在G-7中位居前三位,其他四国所占比例较小;2006年进口额增长了约10倍,达到2468.1亿美元,其中位居前三位仍然为日本(占46.9%)、美国(占24.0%)、德国(占15.3%)。在进口商品结构上。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的增速有所回落,而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增速增加。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量占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40.8%增至2006年的45.1%;高科技产品占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23.3%增至2006年的31.2%。我国与技术先进国家进口贸易总量的扩大,以及进口商品结构的不断改善支持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果的实现。

(二)国内吸收能力不足制约了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效果

1.研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第一,我国用于科研开发的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6年我国R&D经费支出达到29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1%。而发达国家的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比如,2005年美国R&D投入总额为3125.3亿美元,占其GDP比重为2.51%;日本R&D投入总额为1458.8亿美元,占其GDP比重为3.20%;法国R&D投入总额为441.2亿美元,占其GDP比重为2.13%。第二,我国研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科研成果应用不足。一方面,政府在国家资金不足的条件下,仍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资本密集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技术研发领域,忽略了国内要素禀赋结构的约束,导致了国内要素配置效率下降;另一方面,研发成果的转化率或使用率较低,致使研发成果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滞缓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创新速度。同时,国内研发投入不足也会带来一种“副产品”,即落后国家由于研发基础薄弱,缺乏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能力,难以对引进技术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往往引进的是一些行将淘汰的技术,结果使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

2.人力资本短缺严重。由于教育投资匮乏等原因,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国“万劳动力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4人,和发达国家相比,日本2003年为101人,德国为68人,法国为71人,美国在2002年为91人,加拿大为68人,意大利为30人。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从事R&D活动人员分布中,企业的R&D科学家与工程师均占50%以上,而我国企业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明显低于在研究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人力资本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技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不力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流入

GinarteandPark(1997)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定性评级法,用于对一国知识产权强度做出较客观的比较。他们将知识产权保护分为五个方面:覆盖范围、加入相关国际专利协议的情况、保护例外、实施机制和保护期限,并根据决定每个方面有效强度的多种因素分别评分,最后加总得到一个“0”到“5”之间的国家评分,即“GP指数”。一般而言,“GP指数”越大,说明该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大。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时缓时急。其中,1992年前后和2001年前后出现了两个快速上升的阶段,这一现象与1992年、2001年中国大范围修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事实有关。但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04年的GP指数仅相当于日本1960年的水平(韩玉雄,李怀祖,2005)。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继续扩大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优化进口贸易结构

对我国而言,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在长期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如果单纯依赖本国的自主创新体系、研发能力带来国内技术进步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进一步优化中间产品的进口结构,继续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应该成为是中国今后经济政策制订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进口体制,调动企业进口积极性,充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关税结构,鼓励企业及时合理增加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

(二)要逐步增加研发资金投入

增加研发投入和R&D存量,是提高我国国际技术溢出效果的必要前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科研拨款,特别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为鼓励创新,政府可以依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实现程度,对创新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R&D退税补贴等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减少企业的创新成本。

(三)加大教育投入,培育人力资本

政府应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逐步取消对私人部门投资教育的各种限制,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鼓励社会投资办学,以解决我国教育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产权,从长远来看,是知识溢出良性循环的宏观控制的必要条件。顺应WTO的要求,我国政府要努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关研究表明,当技术差距较大和(或)模仿能力较强时,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后发优势”,这时则偏向于鼓励模仿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保护国外科技企业的在华利益,从而以保证更多外部知识的持续流入。

参考文献:

[1]赵伟,汪全立.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2]李永.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测度与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06.

[3]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3.

[4]BenhabibandSpiegel.Theroleofhuman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evidencefromaggregatecross-countrydata.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J].1994,vol.34:143-173.

第6篇

1.1机遇(1)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从短期看来社会责任制度的实施尽管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比较优势,但是长期看来,社会责任制度的实施会从其他方面给企业带来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壁全是从环境和生态的方面实现企业的可以持续发展,然而蓝色贸易壁金是从人文主义方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品的比较优势不仅包括劳动力优势,还有技术、生产规模、产品性能、市场营销手段,企业信誉等优势。社会责任标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目前,社会责任标准己经成为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首先,对内社会责任标准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忠诚度,从而提高生产率;其次,对外社会责任标准的实施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商业信誉,稳定和加强与客户的贸易合作,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2)有利于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蓝色贸易壁垒尽管带有一定的贸易保护色彩,但是它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一种国际趋势:社会责任标准己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实施,其与国际贸易挂钩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及早的参与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提高劳工标准,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跨越蓝色壁垒带来的挑战,才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各种社会责任验厂考验的同时,既加强了企业管理,也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国际游戏规则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升级到环境管理体系ISOMOOO,在升级到现在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想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游戏规则所淘汰。(3)有利于加快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形成了以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家用电器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然而,这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出口产业结构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蓝色壁垒虽然是要削弱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但是从客观上说也会造成一种优胜劣汰。那些积极改革管理模式,改善劳资关系,开创自主研犮创新能力,以技术优势取代劳动力优势,以多样化生产取代单一化生产的企业,面对蓝色壁垒的挑战,必然会迎难而上,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那些完全依赖劳动力成木为优势的企业,生产单一,缺乏技术创新,只考虑眼前低价成本,面临蓝色壁垒必然会带来发展的瓶颈,从而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从根木上突破蓝色壁垒带来的限制。蓝色壁垒就像一个推动剂,加快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2挑战(1)增加了出口成本,降低了出口量,削弱了竞争优势。为了跨越蓝色壁垒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一方面要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加班等,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认证,支付高额的认证费,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和运营成本,反映到出口商品上,直接的影响就是价格增长,需求量降低,从而导致我国密集型产业商品竞争优势减弱。以SA8000认证为例,SA8000的认证需要一年的时间,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每半年要复查一次,初审的费用大概在3万元左右,再加上申请费、审核费、注册费、年费等费用近10万元左右。同时出口企业为了达到SA8000的认证标准要增加的工资及安全设施的支出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2)提高了发达国家市场的准入门槛。目前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幵始执行SA8000标准,例如,德国进口商会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对其供应商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审查,法国和荷兰的进口商协会也将效仿德国的做法。德国,法国,荷兰是欧盟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进口份额约占欧盟总额的50%以上,该项要求无疑将会给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也已经将“社会责任标准”作为选择供应商的必要条件,比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凡是想作为他们的供应商就必须通过他们的社会责任验厂,而且还要1年审核一次。以出口低附加值商品为主的我国出口企业受到SA8000标准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滥越来越高,拿到SA8000认证俨然已经成为了发展屮国家通往西方发达国家的又一张通行证。(3)放缓了经济增长,增大了就业压力。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廉价的劳动力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了劳动力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国民就业问题,然而一旦美欧等发达国家把SA8000作为全球工人的社会责任标准,中国的出口规模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2.21万亿美元,其中三大主要出口市场依次为美国,欧盟和东盟,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由此可见,一旦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力推行以SA8000为核心的蓝色贸易壁垒,会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外汇收支不平衡。同时蓝色壁垒也会给我国就业带来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最直接的就是企业不能达到SA8000标准等蓝色条款的要求,导致企业订单减少,经济效益受损,从而面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工人失业;而企业为了达到蓝色条款的要求,可能会通过裁员的方式间接提高工人工资和待遇,这样也会产生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妥善安置也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我国出口贸易应对蓝色贸易壁策略分析

2.1企业层面(1)企业应树立蓝色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首先要树立蓝色意识,努力实现蓝色生产,应该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来自跨国公司的订单。发达国家很多跨国公司很注重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那些没有社会责任感、劳工工作环境恶劣的企业会拒绝与之合作。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完善企业内员工的薪资福利体系,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积极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该转变经营理念,充分认识蓝色贸易壁垒的对企业自身的积极意义,树立蓝色经营生产经营思想,把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和劳工权益保护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2)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外贸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低且廉价的商品,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很多企业扮演的角色只是个贴牌生产或者加工生产的工厂,没有自己的技术、品牌。随着国际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想,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企业自主品牌,走品牌国际化路线,同时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使产业优化升级,为企业自身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加大对劳动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品生产投入,购买国外先进设备,积极投入技术自主研发,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民族品牌,走国际化品牌战略。

第7篇

1.1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平衡进出口贸易成为国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增长了202倍,占世界货物贸易比重的12%,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当前,加大进口规模,改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已经成为国策。2006年,总理在广交会开幕式上就提出了要更好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扩大进口,增加出口,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的要求。商务部研究院专家也表示,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要从高度依赖外需转向内外需并重,相对应的贸易政策取向必然从“扩大出口创汇”转向“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由此可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2进口结构不合理,新兴生活消费品进口规模亟待提升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也是第三大进口国,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进一步扩大了对进口的需求。然而在进口贸易结构上,传统的资源性和机电类商品进口始终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的进口产品有以下几大类:电机、电气、机械器具、零件以及矿物燃料、矿物油等原材料。这几个类别占到中国进口额的50%以上,而一些能够在国内消费市场产生内需拉动作用和消费品质提升作用,并最终通过经济和技术传导机制推动我国产业链升级的生活消费品,其进口严重不足。2010年中国消费品进口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3%。由此可见,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传统性的商品进口渐趋饱和,具有很大增长潜力的新兴生活消费品进口不足,影响进口贸易科学健康发展。

2中国进口消费品需求空间巨大

2.1消费增长为进口商品需求打开巨大空间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消费大国的步伐加快,国内消费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受国内扩大进口政策和消费需求双重拉动,各种各样的精神消费品、生活方式、消费理念随同各种媒介对中国进行传播,精神上的“渗透”为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了道路。近五年里,中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9.8%、58.2%、55.5%、53.9%、55.4%,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且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8.5%,这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79%低了近20个百分点。可见进口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和空间巨大。以服装为例,我国对进口服装需求巨大,按年产服装200亿件近一半出口计,中国国内缺口约30亿件。

2.2富裕阶层的兴起成为进口商品消费的中坚力量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年间的高速发展,目前国内个人消费年增速已达12%,占GDP的46.5%。在未来的10年间,以40岁以下人群为主力的居民个人消费实际增长率有望达18%,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的消费者数量将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富裕人士拥有亚太地区22.3%的财富,人均拥有资产达到510万美元,仅次于日本。富裕消费者更青睐外国商品,并且尝试新技术的可能性更大,他们通常是购买新技术的第一批消费者,而且为高质量商品支付溢价的意愿比主流消费者高很多。福布斯研究院一份关于千万富翁的研究报告称,这些富豪平均年消费达200万人民币。

2.3巨大的进口商品消费需求

通过代购形式来释放中国居民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日趋旺盛,根据高盛公司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大陆总共有1亿7千万人曾经消费过进口商品,占总人口数的13%。目前相对于国内市场,国外商品品种多、质量好而且新产品在欧美的上市时间总比国内早3~6个月。商品价格普遍较低如数码产品、图书、首饰运动产品等都有50%~60%的折扣,如此低价,对国内消费者有着相当的诱惑力。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兴趣越来越集中到消费品,尤其是国外创新、时尚、绿色产品上。在缺乏有效供给的情况下,这种需求主要通过“代购”形式来释放,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带来了海外代购的飙升,主要集中在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欧美区域。代购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价格比较高昂的化妆品、保健品和服饰箱包三大类。比如不少有机会去香港旅游的游客往往都要受别人的委托,代购一些商品回来;内地旅游团赴港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购物;南方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业的赴港代购人员;有的甚至已经开起了网上商店或者网下实体店,通过网络渠道从国外代购商品等“,代购”形式给更多的购买者“全球扫货”的机会,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2.3.1网上代购异军突起

各大网上交易平台纷纷推出的“海外代购”服务项目,网上代购异军突起,随着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商品集散地。国内某购物网站打出的广告语称“:要跑在CPI的前面”“,用人民币买美货”。这和传统的需要各种关系和渠道的“海外代购”比较起来“,网上代购”确实给了更多的购买者“全球扫货”的机会。易趣网在2008年6月推出“美国直送”业务,每月成交量均以3~5倍的速度增长。

2.3.2国际代购

国际代购通过资源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范围,拓宽了选购的空间。国内的网上国际代购分为两种形式:专业国际代购网站和个人代购网店。前者通常是与国外网上购物网站联系组成一个大的网络,如国际代购网()里面的商品齐全,并且价格低廉,消费者可通过它们选购国外网站上看到的商品;而后者通常是依附于大的购物网站如eBay、淘宝、拍拍等的个人经营网店。

3传统渠道和平台难以推动平衡进出口贸易发展

3.1三大现有进口渠道分析目前,国外商品主要通过直设渠道、渠道、进口公司等三大渠道进入中国。

3.1.1直设渠道外国商品制造商或品牌拥有者取得出口中国的经营权,直接参与到该商品或品牌在国内的分销,或者外国生产商或品牌拥有者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包括直接设置零售终端和同内资合作组建分销渠道。

3.1.2渠道外国商品制造商或品牌拥有者同中国商签订合同,由中国商负责商品分销。3.1.3进口公司由具备进口经营权的中国企业,通过直接采购、参加展会等形式进口国外商品,然后在国内进行分销,这是最主要的进口贸易渠道。

3.2现有进口贸易平台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国家鼓励扩大进口以平衡贸易发展的大环境下,展会贸易和网络电子商务也为国外商品和品牌打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进口平台。

3.2.1展会平台将众多国外商品或品牌汇聚一地,吸引各类商、经销商和进口贸易公司前往洽谈采购。以广交会为代表展会平台是国外商品和品牌打入中国市场时不多的选择之一。

3.2.2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商品的供求信息,交易双方在网络中实现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易过程。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最新一期透视报告《经济危机与亚太、中东和非洲区网上购物偏好》显示,在中国大陆市场,82%的受访者有过网上购物经历。书籍和艺术品是网上消费者最常购买的物品,有61%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家居用品与电子产品(59%)和女性服饰(56%)则位列其后。冲动性消费主要发生在女性服饰(49%)和家居及电子产品(45%)两类商品上。总体而言,以直设、和进口公司为主要渠道的进口贸易无法完成沟通世界消费文化、培育国民消费兴趣的使命“,扩内需”国策不能有效开展。而以展会和网络为代表的进口贸易平台又无法提供商品进口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阻碍了国外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4构建全新模式拉动进口贸易增长

4.1国外企业对全新模式需求意愿强烈

当前,中国正出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的趋势,各国企业对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兴趣也来越浓,许多国家各类企业已经将中国作为第一市场,正伺机敲开中国的市场之门。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生产企业争相进入之地,各国丰富的消费品为本项目开展进口商品的贸易和零售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截至目前,国外企业进入北京比例不高,世界500强零售企业42家仅有14家(表1)进入,全球零售商250强中有38家企业已进入北京,还有212家企业没有进入北京。由此可以看出,国外企业急需以一种全新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

4.2国内零售企业“一站式”采购需求旺盛

第8篇

在国际对位出口贸易中,汇率的变动可能为国家带来两类影响,一类是短期影响,而另一类是长期影响。汇率变动对国家对外出口贸易造成影响的原因是由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对国家贸易收支造成而来间接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如果本国货币贬值,则对国外的进口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好情况,其导致商品对外相对价值下降,这样有助于国家商品出口销售,而不利于国家进行进口贸易。如果本国的货币升值,则其出口价格就会上升,也就会导致出口情况受阻,而进口贸易则会增加。在判断本国货币汇率变动对本国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时,不能仅仅考虑货币的对外价值,还需要考虑货币在本国内的价值是否有变动,这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幅度。例如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如果国内货币价值下降,则其造成的出口贸易变化幅度要大于货币国内价值不变的情况。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近几年来的汇率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状态,这也就使得我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经济体对我国发展的一种遏制手段,其容易造成我国贸易逆差,并不利于我国的贸易发展。我国的汇率改革制度到目前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3年,其经历了汇率的双轨制向多重汇率并存制的转变[3]。

在双轨制时期,人民币汇率是1美元=2.8人民币,并于其后贬值到2.79人民币,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对于当时我国经济面貌的改善没有好处,违背了改革开放的意愿。而在取消双轨制,改为多重汇率浮动制之后,虽然改善了我国贸易逆差的情况,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贸易收支的额度。因此便有了第二个时期,其是从1994年至今,采用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汇率改革制。从1994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对稳定,仅有小幅上升;而到了2005年开始迅速上升,但对我国的贸易不但没有坏的影响,还加大了贸易顺差值,这一点与传统理论相违背;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贸易顺差额度才有所下降。

时至今日,人民币的汇率正处在上浮阶段,1美元=6.1240人民币,2013年人民币全年增幅3%,较2012年增加了3倍,而2014年人民币还是处在上浮阶段,这也就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根据海关部门的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2.4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0.9%。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而进口贸易总额为5.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0.6%;而贸易顺差总额为6306.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6.5%。

三、结语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 久久久久成人免费看a含羞草久色 | 亚洲天堂一 | 婷婷综合久久日韩一区 | 亚洲精品少妇一区二区 | 999视频精品|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首妖 | 亚洲美女自拍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网站 | 午夜小毛片 | 91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懂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 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 精品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 不卡一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午夜做受体验区 | 中文字幕第二色 | 九色视频精品 | 久中文字幕 | 午夜小毛片 | 涩色av|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首妖 | 91高清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桃色 | 91.xxx.高清在线 | 九九九色|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 91视频最新网站 | 91av电影在线观看 | www.久久91| 91免费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 午夜欧美成人 | 深夜福利网站 | 91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川上优av一区二区线观看 | 91视频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