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文学语言论文

文学语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2: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学语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学语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个案分析

学生厌学是当今中小学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小学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特别是中三表现尤其明显。《新华网济南9月9日电》:开学已经一周了,但是山东临清市的一名初三学生还是不原到学校上课,没办法,家长领他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目前有不少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许多教师十分忧虑,常听教师抱怨,不是我们不愿意教、不想把学生教好。学生不想学,教学效果将会很不理想,情况严重时,特别不想学的人会站到学生的三分之一??杉?,这个问题已该我们大家深思熟虑了。若不想出办法尽快解决,将会对基础教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求知,培养能力学本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生及其家长包括那些厌学的学生也应该知道,这些标题老师不知讲了多少次。学习是如此重要,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

一、学生为什么厌学?

1、学生在校时间长。以小学为例,学生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前得吃好饭,外村的学生还要跑四五里路来学,起的甚至还要早。七点半上到下午七点,在校时间长达十一个小时。正课八节,其它时间学生还得做作业。有些学生上午还要留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那能受的了。

2、学习任务重。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出的考题越来越难考试结果高分少低分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的业务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的团团转,看到学生不学就生气,一气之下就会批评学生甚至会动手打他们。学生的逆返心理特别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不想上你的课,造成旷课、逃学等不良现象。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是不够。

4、学生的家长对学生娇生惯养,要求不严。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累着,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多吃点多玩会儿,更有家长帮助学生欺骗老师。使学生不自然的养成了学习涣散、怕吃苦、不求上进的生活方式。

5、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一个好教师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不称职的教师会让学生死记,逼他们记,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厌学的表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睡懒觉,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戴耳机偷偷听音乐,不听讲,不记要点,不完成课堂作业。迟到、旷课、早退、不完成课外作业。遇到这种情况任何负责任的老师都不会放任不管。批得轻了不起作用,批评的重了学生会与教师顶撞??翁檬奔溆邢?,每节课都有特定的任务,这样一来课堂上的任务完不成,教师就会补课,而学生就会觉得作业多任务重。为了保质量,有的学校把优差生分成不同的班级,最终的结果是优生之间竞争激烈,差生之间风气不良。

三、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语文教学为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字,会用字组词,会用词写句子,并且会分析句子。使学生能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了解教材,弄清这节课要讲那些内容,有那些美学教。其次要了解学生,他们对那些内容有过接触,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想使他们加深那些印象。

〈二〉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办法1、变大班为标准班。一个班的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兼顾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30-40人之间,便于教师辅导管理。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尽职尽责,严防学生掉队。现在农村小学班级人数不是很多,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条件,层层把关,如果学生在某一级或某一学科知识、技能欠缺太多,以后再赶上来就会十分困难。

3、学生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要及时了解?;挂匝蟹锰?,访谈是一中人际沟通的行为,是一中社会交往的过程,访谈时要互相信任,平等合作。按照美国学者塞德曼的观点,深度访谈至少应进行3次以上。[2](p173)

4、采取务实的态度。如果学生确实没学好,又具备学习潜力,该留级的就不要勉强升级。农村的家长多数不想让孩子留级,他们怕负担过重,又认为学习又没有多大作用,干脆就让学生早点毕业好帮助家里干点农活。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校长说情,有的家长说不通就算了,但有个别家长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会与教师或校长吵架,说脏话就更不用说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所以,我们教师就要不怕麻烦地给家长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去说服他们。

5、千万不要让孩子们去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录像等,更不能让他们上网打游戏。从理论上讲,学生上网可以查资料,学知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十分有限,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上瘾,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6、各学科之间要相互配合,防止学生偏课,对已经有偏课现象的学生要个别辅导,查找其原因,寻找出路,让其悬崖勒马,及早回头。

7、善待差生。差生也有自尊心,我们要?;に?,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善于利用两良机,把握机会,不失时机的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儿。错了给他们纠正,对了给他们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教师要研究教育方法。

1、重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例如对学生不当行为的观察吵闹或说话不适宜的运动不当地用材料损坏设备乱拿别人东西防碍他人学习违抗老师拒绝参加活动观察者每1.5分钟对自己的学生做一次记录,上表每一列代表1.5分钟。除此之外,还要用其它部分继续对相关事件进行记录,比如教师如何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做出反应,是点名、训斥或是转移学生注意等,然后学生如何对教师的反应作出回应;是争辩、抗议还是安静下来,按着不当行为是终止、减少还是继续。这样几个时间段记录下来,观察者就可以掌握一节课内,教师课堂管理的大致情形。

2、如何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常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的人、事、物所进行的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任务是对个案研究的行为、特征提出描述性的报告,并为最终判断提供现实的证据。

个案研究的步骤:(1)、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是什么?如:学生厌学必须加以确认及界定。有时候问题的性质并不如问题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明显易查,因此确认问题性质时,研究者不要“以偏概全”来界定问题性质。

(2)、把握问题关键“哎!学校/想忘掉/书包小小/人却欲将老/上课想着睡觉/却被老师话打扰/托书发呆冲着墙微笑/哈欠连连眼疲劳/心中风儿飘飘/幻水波涛/长叹暗笑/受不了/啥时/跑!”[1](p1)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使很多学生“人却欲将老”,这是济南市一位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诗,表达了自己严重的厌学情绪。斯宾塞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论述,他认为,儿童厌恶学习的欲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有的都是运有惩罚的办法强迫儿童接受“一些复杂的无从了解的事实”,“不能消化的知识”,而很小顾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接受能力,因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厌恶感。斯宾塞认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实际经验基础上?!耙蛭橹凶志渲挥懈荻允挛锖凸痰慕哟ヒ丫嗟惫惴旱氖焙?,才应该给他介绍书籍所共给的那些新知识的源泉。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必须通过资料的收集,从问题的性质中找出相关资料再加以核对、评估及分析,进而确定问题要解决的答案。

(3)、了解问题的背景个案问题发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以学生厌学为例,背景就是应试教育。翟静说,近几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一方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由于学习压力大心情压抑。另一方面有的孩子考分越来越高,但行为能力越来越差。原由就是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实际问题不会这样简单,问题的状况与理论上或理论上的普遍情况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条件,了解个案的内在动机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4)、提出解决方案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者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观察、思考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还有遵循以下原则。

A、整体性原则我们要实施整体办学,整体育人,以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虽然也可以“整体办学、整体育人、整体发展”来概括整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但也要明确,它的核心是整体育人。学校要通过整体办学,调动整体教育力量,把学生作为整体去培养。

B、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确认和落实学生是学习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地位,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真正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儿童,就必须、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和发展学生“乐学、勤学、会学,自主、自理、自强”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的成功体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提高报负,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C、愉悦性原则要实施愉悦性原则,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优化校园环境的建设,创设具有儿童乐趣,催人奋发向前,与愉快教育宗旨相吻合的美化、绿化、净化的学校教育环境?;挂⒚裰鳌⑵降鹊男滦褪ι叵?。

(5)、付诸行动检验效果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有很多,比如: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有家长方面的也有社会环境的。这些方法哪些会有实效要在行动过程中加以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效或出现新问题时,可以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断的循环重复,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6)、形成最佳决策解决的决策会很多,研究者要在比较评价各种结果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决策。

例如要在个案研究对象是具体某位学生时,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A、确定研究对象,选择一个厌学的学生B、收集他的个人资料如:性别、年龄、籍贯、身高、体重、病史、性格、气质、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

第2篇

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中越来越注意运用汉语言文学中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而且体育新闻曾经也一度成为了新闻界和体育界热议的话题,体育新闻报道中也越来越注重对人文关怀的特写,并且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传媒事业在新闻领域更加显得有激情和活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了时代特别关注的一块,不仅是汉语言文学所追求的真善美的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的一块。体育中心的人文关怀是真善美工作的重要表现,与汉语言文学中追求的真善美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所以,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性关怀与汉语言文学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追求一致。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性关怀,而且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运用的文学题材与汉语言文学也是息息相关的。

2、体育文学的发展

2.1、体育文学的发展情况

随着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体育研究越来越受到时代的推崇。并且研究的范围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虽然以体育为题材的体育文学确实比较冷淡,但是体育文学这方面的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在体育文学方面的发展,研究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体育文学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体育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一段时期内,由于社会的转型,体育文学曾处于一度的低靡期,与我国文学发展并不是同步的,甚至是落后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在体育文学发展的近期,体育文学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有许多是借鉴了文学的体裁,在体育报刊杂志上也出现了与体育相关的内容,例如说,体育诗歌的发表,体育小说和体育戏剧的出现,增加了许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趋势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中文学的发展增加了不少的色彩,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言文学中文学的内容。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体育比赛的前后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思想深度,在某种程度上,体育与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有深层次联系。

2.2、体育文学的发展表现

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惹人瞩目的成绩,以前一贯发展较为冷淡的体育文学在近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说,中国古典文学与体育的融合方面。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古典文学与体育相融合的体育文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并且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健身功能。这种古典文学与体育相结合产生的体育文化不仅传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我国体育的发展和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推进我国体育事业与文学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文学中融入了体育中动态的因素,使得文学中静态的因素与体育中动态的因素充分地结合起来,更加突显出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协调与一致。体育文学的发展变现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代表的体育文学作品当中,例如中篇小说《足球流氓》,这篇小说不仅写出了一种当时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同时也呈现了体育界一种特殊的真实形态。还有体育网络文学的发展,代表作有李寻欢的《足球男人》等,这些体育网络文学虽然只是一些散文、随笔或者是评论,但是他们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文学当中的多元化显现,既凸显了体育的发展状况又显示了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手段。以上所表现的就是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的第二个表现,即体育文学的发展。通过研究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不仅可以为体育文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我国的体育文学的快速繁荣发展。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文学语言;非文学语言;前景化

一、引言

开篇之际,不妨以我们国内的英语教学为例。中学教科书中的选文都以一般所谓实用的文章为主,偶尔放进一些故事或诗篇,也是把重点放在教字汇、成语、文法等似乎不关“文学性”的东西。在大专的一般科系里,外语的教授也侧重在让学生学习所谓日常的语言。好像只有在文学的科系里,学生才大量地接触所谓文学的语言。他们做一定的“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 时,也往往专注在他们认为与“文学性”有关的成分而已(如主题、意象、象征、人物、情节、背景、韵律等)。他们似乎也认为文学的语言应该与日常生活的语言截然不同。

二、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使学习者拥有三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文学智能与沟通智能,从而使他能把听、说、读、写某种语言的能力,在适当场合中,正确、美妙、妥当地表现出来??墒?,传统的语言教学却常常忽略了语言的美感教育以及语言的实况训练与运用,好像把教学目标只放在“语言智能”的培养而已。这种教学往往只顾传授字词语句的读法、写法、语法及其意义等,结果学习者虽然能听说读写某个语句,却不知该语句是否美妙,也不知该语句应在何种场合使用比较妥当。比方说,传统语言教学可能会教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这句话的语法和字面意义,可是却教不到这句话的美学效果,不会让学生晓得那句话用来描绘老鹰是多么美妙。

在语言学界,福尔斯 (J. R. Firth) 曾提倡“情境研究法”(situational approach)。他特别强调“语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的重要性,主张学者除了分析语言的内在关系之外,还要考虑其外在关系。与这种语言学观念平行发展出来的语言教学法,便是所谓的“沟通式语言教学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r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此种教学法以建立学习者的“沟通智能”为目标。按黄自来教授新近所介绍的说法,此种教学法是“对以文法为基础 (grammar-based)的语言教学(如文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或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approach”)的一种反应”。这种教学法,既然重视语言沟通的情境,便能使学习者注意到学话不是学到话本身而已,也要学到讲话的场合。要是这种教学法,也能同时顾到语言本身的美感性,使学话者知道学话就是要学在妥当的场合讲最美妙的话,则该教法将是最完善、最实际、最有效的。

三、文学教学

文学教学当然是以提升学习者的 “文学智能”为目标,是要培养有能力阅读、鉴赏、或批评文学作品的读者,与有能力创造作品的作者。可是传统的文学教学往往侧重在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引介作家的生平事绩,与讨论作品的道德或哲学主体等,对于作品的语言结构与文字美感往往没有深入的涉及。到了“新批评”(New Criticism) 模式教学的时代,这个传统的教法才有了改变,教文学的人方才渐渐强调作品本身的研析。不过,新批评式的文学教学也有其缺点:它专研作品本身的用字、意象、比喻用语、典故、语气、形声结构、章节组织、主题与子题、人物拟造、观点设定、情节布局、背景建立等所谓“内在的”(intrinsic)题目,而往往只为标榜作品本身的连贯性(unity)、张力 (tension)、 悖诡 (paradox)、或反讽 (irony) 等他们认定的“文学性”而已,往往忘了作品其实也是一种言谈 (discourse),一个有说话者(包括作者及作品中的叙述者)、说话对象(包括读者及作品中的听话者)、和说话情况的言谈,也是可以进行言谈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最近,后结构主义 (post-structuralism) 或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的思潮弥漫国内外。此时的文学教学更有一种偏激的作法:许多人把文学教学变成在空谈文学的奥义玄理,谈了一大堆 “text” 的问题却根本没进入实际的 “text” 中去。

四、结语

近来语言行动 (speech act) 的理论逐渐受重视,普拉特 (Mary Louise Pratt)说:语言行动理论能给我们的真正教训就是:文学也是一个情境。的确,每部文学作品都可视为一个语言行动或语言事件 (speech event),因此,教文学作品时,也该教产生该作品的外在因素(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而在探讨作品的“内部逻辑”时,也不能忘掉作品中每句话都是有说话者、说话情况、与说话动机的。待本文看来,即要考量“语域”诸要素。语文使用的妥当性与否,需要把上述要素作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Victor Erlich,Russian Formalism: History-Doctrine,3rd Edition[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Press,1965.

[2]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第4篇

摘 要:文学语言观的发展经历了工具论和本体论两个阶段,工具观认为语言是文学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本体观”强调语言的系统和结构,两种观念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揭示了语言的某一侧面的本质属性,语言具有多维的属性,这决定了今后的文学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多维的。

关键词 :文学语言学 工具论 本体论

文学与语言存在着天然的关系。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形成整个文学文本。语言作为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为文学提供了表达的基本载体和工具。这种认识是随着西方认识论哲学发展而形成的,西方认识哲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媒介和形式,认为其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因而,形成了自古希腊直到近代哲学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思维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在进行哲学思维的过程中也明确表达了语言的观念。苏格拉底明确指出:“名词是晓喻和区分事物本质的工具,正如梭子是分理网线的工具那样?!毖抢锸慷嗟氯衔翱谕酚镅允撬枷牖疃姆牛槊嬗镅栽蛴质强谕酚镅缘姆拧?。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从奥古斯丁《论基督教义》到培根的《新工具》,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霍布斯的《利维坦》,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到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从列宁《论民族自决权》中提出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到斯大林《论在语言学中的问题》中描述的“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等等。甚至二十世纪中后期一些新的哲学流派,在批判工具论的同时也难以跳出它的范围。我国传统的语言观也属这一范畴,如先秦的“名实”理论、“得意忘言”理论、“言为心声”理论就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来认识的。

建立在“工具”认知层面的文学语言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所指”研究和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语用”研究。

文学文本中语言“所指”研究的出发点不在于揭示语言符号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在于说明符号与符号之间如何关联,其根本目的在于阐释文学文本的内容。我国传统“小学”,从音韵、训诂、文字等角度出发,考量出语言的意义,也是文学的意义,其目的就在于解析文学文本,“通经致用”,为读懂古书和做文章服务。

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语用”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在于揭示“语用”的种种规则,而在于说明文学语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文学文本。古代文论家对文体、语体以及“言”“意”关系的种种说明均证明了这一点。如曹丕对语体、体裁匹配规律的揭示;陆机、刘勰对“言”“意”关系的说明。刘勰之后的文论家对“言”“意”关系亦多有论述,如钟嵘主张“文约意广”,刘知几标举“文约而事丰”,沈德潜《说诗语》贵“语近情?!钡?。

近现代的文论家对文体、语体以及“言”“意”关系也进行了众多的规定,除此之外,还包括当代文论家对文学语言的艺术分析、作家语言风格研究,等等,多数亦未能跳出“语言即文学的工具”这一传统的认知范畴。

语言不仅仅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它本身也是内容。这一认识是随着20世纪索绪尔语言系统观的建立而发生的。索绪尔把语言视为一套自足自律的符号系统,并以二元对立的描述方法建构语言学的体系,诸如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能指与所指、组合与聚合等等。这种语言观强调了语言的有序性、确定性和结构的系统性。

索绪尔的语言观与20世纪初盛行的科学主义思潮不谋而合,从而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语言”革命,这场革命从哲学领域开始,最后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的领域。文学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上也不自觉地向“语言”靠拢。

语言成了文学研究的本体,这是文学研究观念上的一次重要转向。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将文学作品的本体视为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文学研究的一般性的规律也就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实现,并且认为有可能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重建文学理论学科的体系。建立在文学语言基础上的文学研究虽然不是文学本体研究的全部,但却对语言符号在文学文本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也必将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空间。

20世纪最伟大的文艺学家是语言学研究出身,雅各布逊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按,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而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他认为,诗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也就是说,诗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词)的形式显现?;谎灾笆墓δ茉谟谥赋龇藕椭赋撇荒芎弦弧?,即诗歌(文学)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关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的关系和功能(如审美)的实现提供可能。

与此同时,雅各布逊还提出“相关变异性”概念,来指称文学语言中各种二元对立因素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他把两种普通修辞方式隐喻和转喻看成是语言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并由此来区分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指向环境,通过转喻表现人和环境的关系;浪漫主义主要指向内心,通过隐喻将意义隐含在字里行间。

在具体分析诗性功能时,他把语句的构成放在选择和组合这两根纵横交错的轴上来加以分析。选择轴近似于索绪尔语言学的纵组合,即语句中排列的词是从众多能够替换的对等词语中选择出来的。组合轴基本等于索绪尔语言学的横组合,即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诗性功能就是要把对等原则由选择轴引到组合轴,形成诗句的对偶。

雅各布逊试图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建立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文学研究只有从形式分析入手,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度。因为对作品的结构原则、构造方式、韵律、节奏和语言材料进行语言学的归类和分析,就如同自然科学一样,较为可靠和稳定,很少受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内容是不定的、可变的,随着阐释着不同的内容而赋予不同的意义。而艺术形式是固定的、不变的,可以而且容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文学批评的领域也同样接受了语言学的改造。如罗兰·巴特的叙事语法分析,布鲁克斯、瑞恰兹、燕朴逊等的叙事语义分析,雅各布逊的叙事修辞分析,等等。总之,20世纪初以来语言学以不同的方式切入文学批评的领域,文学批评领域也广泛吸收了形式语言学派、生成语法学派、功能语言学派的种种做法,大大地拓展了研究的空间,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范式:文学语言学。

文学语言学在研究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法、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

语言描写法是把组成作品材料的各级单位及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等等)进行描写和分析,看看文学作品组成的材料是如何一级一级建构起来的,篇章中音韵搭配的规律如何?用词有何偏向?造句习惯如何?语法走样变形的程度如何?和自然语言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这个方法就像语言学者对一个陌生的语言进行调查描写一样,只不过对象由自然语言换成文学语言罢了。

比较法是通过两篇作品的比较,或两位作家的比较,而突显其语言风格特征。比较的作品可以是传统文学家认为风格不同的,也可以是风格相同的。因此,李白的诗可以和杜甫的比较,李商隐可以和李贺比较,诗经可以和楚辞比较,九歌可以和离较,风可以和颂比较。比较的作品可以是同时代的,也可以是不同时代的。因此南朝和北朝的乐府民谣可以比较,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可以比较。关汉卿和马致远还可以比较,明代的《金瓶梅》和清代的《红楼梦》比较,唐诗可以和宋词比较,北宋的东坡词还可以和南宋辛弃疾的词作比较。同一文体描写同一内容的作品也可以作语言风格的比较,还包括相关性主题的不同国别的文学语言比较,等等。

统计分析法提出精准的数据,来说明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问题。这种方法受到数理语言学兴起的影响很大。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数学家布里亚科夫斯基就提出,可以用概率论来对语法、语源及语言史进行比较研究。数理语言学后来发展成统计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不同的部门。近年来,文学研究与语料库语言学的关系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因为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更翔实、更深入、更具体的描述?;谟锪峡獾奈难а芯坎唤隹梢源痈霰鸬南窒笾泄槟沙龃鸢?,还更重视从众多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中归纳答案。此外,理论的真实性和概括性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得以验证。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谟锪峡獾奈难а芯靠梢越写势捣治?、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

关键词 分析和以

关键词 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Plot Analysis)。文学作品的

关键词 分析可以使人们明了作品究竟要表达哪些主题。

以上对建立在两种不同“语言观”基础上的文学语言研究进行了讨论,“工具观”认为语言是文学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本体观”强调语言的系统和结构,它们都揭示了语言的某一侧面的本质属性,因此,这种差异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过度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不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问题,当然也不可能科学地使用它。所以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应该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多维的属性。语言既是交际的媒介和思维的工具,又是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系统有它自己的存在方式。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建立这样的认识,才能对文学语言进行科学的定义,也才能科学地对它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5篇

1、接语。即要求学生根据前半截话的意思,较快地说出后面相应的话来。

如:“金钱能买到奉承,但……”??山印奥虿坏匠缇础薄=姓庵纸佑镅盗?,以动触动,用前半句来刺激学生言语思维的触角,培养快速择语的反应能力。

2、妙对。用接对偶句以训练语言能力,上句一出现,下句接对。必须与之联系又受其制约。学生必须很快地理解上句,同时调动自己语言材料的积累较好地完成下句,这对语言知觉和言语生成的敏捷准确都是极好地锻炼。如“嘻嘻哈哈喝茶”,可对“叽叽咕咕谈心”。诸如此类的妙对,学生会感到通俗风趣,饶有兴味。

3、快问快答。这是对突发性提问转瞬作答的强化训练。教师设计一套难易适中的简答题,在限定的时间内作连续性的步步深入的提问。问语要干净利索,要求学生用直言句式简洁明快地做出回答。由于诘问内容广泛,跨度跳跃,要答得快、答得巧,必须使整个思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使大脑的语言功能得到较好锻炼。

4、速喻明理。即迅速地用比喻说明一个抽象道理。如,“学习不能偏科,各门功课都很重要”,请同学们打个比方说。(可以是:“各门功课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是由若干木板箍成的木桶,缺一块也不行”)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喻理构思、句型转换与整合,并流畅地表达出来,是颇有些难度的,但此训练具有实际意义。

5、一语中的。口语表达中“一语中的”,是思维和表达的化简。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币约蛟Ψ钡募蛴锎鸲?,常能一语道破玄机,闪烁着语智的光辉。训练时,可开列出一批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大家当场选择作答。

6、限时反驳。即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如“严是爱,松是害,罚他每个错别字写100遍有什么不对?”)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意构思,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有说服力的反驳。这种训练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通过缜密的思考抓住问题的要害,边想边说,随时对观点表达作出调整。这对提高其动态语境中口语表达的逻辑性是一种锻炼。

第6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德、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则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思维的源泉。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具体事物(如插图)进行仔细观察,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为其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学《刻舟示?!?,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领会图意,明确课文是讲一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的事出有因。启发学生抓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的特点,思考以下部题:1、这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之后,面部表情怎样?(一点儿也不着急)2、这个人在做什么?(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3、这个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4、同舟人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白过江人的想法、做法错误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上面,再有硬纸剪成一把宝剑,演示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船舷上刻“记号”,再拉动纸船到“岸边”捞剑是捞不到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地明白了为什么捞不到宝剑的道理。即: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随船移动,但掉入江中的宝剑却没有跟着船移动。进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寓意:事物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有不变的眼光来看待,那便要犯错误。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靶⊙谠亩琳馐坠攀保淌σ鞫堑男蜗笏嘉?,使他们看到白鹭翔空的情景,听到黄鹂欢鸣的叫声,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气息,体会到诗中动静映衬画面的盎然生机。只有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的喜悦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装自己人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二、启发、培养学生的纪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钢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法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训练其思维能力。

如教学《狐假虎威》,当学生理解到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以后,可以提出“狐狸为什么要走在老虎的前面?如果走在老虎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事物,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理解了“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表好不好看作比较,称赞花不爱炫耀自己,不好看但有用”之后,引导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不怕风吹雨打,勇敢地把果实挂在枝头,甘愿为人类送去甜美和清香......这样训练学生辩证地思考,不要死盯住一个角度看问题。

三、通过复述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练习,发展语言

在熟悉、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复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促进思维的方法。复述一方面要求语言的连贯性,条理性,另一方面,要示有一定的速度,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教学中应充分利有这种方法。

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练习,例如:《翠鸟》描述翠鸟外形那一段课文,先许它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再说“它颜色非常鲜”,描述它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最后写“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的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闭庖欢巫髡哂昧肆礁鲎芊志淙鹤胖亟樯艽淠竦纳屎土徵纭Q炅苏庖欢?,教师请学生按照翠鸟身体部位的高低顺序来叙述翠鸟的外形。这要示学生装的头脑里呈现出翠鸟的形体,面对这一段课文内容光焕发进行整理,然后按翠鸟的头、眼、嘴、背、腹、爪的顺序,用并列关系的句形进行描述,这种语言的不同形式的训练,就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方法。

四、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弱。而美育因素往往蕴含于教材中,相对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感知美,我常通过插图、投影等直观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求美欲望。

第7篇

1.前测研究工具及问卷检验分析。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研究者自编的《中职教师专业工作生活质量个体自我评价问卷表》,因此,需要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者选取了中职学校国培班61名专业课教师进行前测,剔除无效问卷8份,问卷有效率为86.89%。经过高低分组分析,最后保留了50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组成了专业教学工作、专业实践活动、职教理论学习、学校文化建设与职业压力、继续教育专业学习五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计1~5分。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0、0.94、0.91、0.94、0.91,均达到了0.90以上,可见前测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前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各题与其相应维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小于0.01,表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均有显著相关,说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所测内容一致,各题对量表所测的内容有着实质性的贡献,各维度各题具有较高的效度。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维度一至维度五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最小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65、0.54、0.72、0.72、0.72,表明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前测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2.后测问卷检验分析。经前测分析得到五个自我评价维度,维度一由1.6.14.15.21.30.31.32.37.38.43.48构成;维度二由2.7.13.16.29.33.39.44.47.49构成;维度三由3.8.12.17.23.28.34.40构成;维度四由4.9.11.18.22.24.26.27.40.41.45.50构成;维度五由10.19.20.25.36.42.46构成。该量表为五级评分(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本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其中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0.93、0.85、0.90、0.90,均达到了0.85以上,可以看出后测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后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各题与其相应维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小于0.01,即显著水平较高,说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所测内容一致,各维度各题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维度一至维度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最小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63、0.67、0.63、0.57、0.76,表明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后测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高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与问卷检验分析

(一)高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分析1.抽样对象区域分布简析。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问卷在我国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四大地理区域展开,在华北地区北京市抽样266份,占20.98%,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抽样448份,占35.33%,在华东地区共抽样517份,其中江苏省抽样286份,占22.55%,山东省抽样231份,占18.22%,在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抽样37份,占2.92%。高职专业课教师问卷抽样对象的覆盖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当代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抽样对象区域分布如图8所示。2.抽样学校性质与等级分布简析??翁庾槎圆煌煅灾实母咧霸盒Wㄒ悼谓淌κ凳┝顺檠示淼鞑?。其中,企办校抽样问卷13份,占1.03%,民办校抽样问卷109份,占8.60%,国办校抽样问卷1146份,占90.37%,显然国办高职院校占主体。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和普通校,分别占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的27.52%、26.74%和45.74%。抽样调查能够反映不同性质、不同等级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意愿,抽样学校性质、等级分布如图9所示。3.抽样对象性别、年龄、教龄分布简析。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男女比例分别为37.85%和62.15%,女性教师高于男性教师,能够反映不同性别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性别分布如图10所示。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占12.78%,31岁-40岁占50.39%,41岁-50岁占30.76%,50岁以上占6.07%。按年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31岁-40岁、41岁-50岁、30岁以下、50岁以上。抽样对象覆盖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各个年龄段,因此,本次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观点。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如图11所示。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教龄分布为,1-3年教龄占8.04%,4-6年教龄占11.67%,7-9年教龄占17.04%,10-14年教龄占22.00%,15-19年教龄占13.57%,按教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20年以上、10-14年、7-9年、15-19年、4-6年、1-3年,专业课教师中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占63.25%,拥有20年以上教龄占27.68%。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具有较长时间的专业工作生活经历,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生活质量的优劣必然有深切的感知,也会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生活质量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抽样对象教龄分布如图12所示。4.抽样对象学历、职称状况简析。抽样对象具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以下学历的分别占50.39%、46.61%、3.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7.00%,抽样对象学历层次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结构相符,本次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学历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学历分布如图13(左)所示。抽样对象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分别占36.91%、50.16%和12.93%,抽样调查覆盖了各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职称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职称分布如图13(右)所示。5.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状况简析。抽样对象中,持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含技术等级证书)的占89.83%,可见,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持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分布如图14(左)所示。抽样对象中,双师型教师占59.31%,这说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抽样对象双师型教师分布如图14(右)所示。

第8篇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兑状酚醒浴靶味险呶街?,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靶味险呤且病?,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靶味抡呤窍砸病保赣行沃实亩鳎凹葱沃珊跷锒杉裳咭病?。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

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

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的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著作延续下来的,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探讨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学”,亚氏又称其为自然哲学。大约到18世纪中叶,由于学科内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学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18世纪后半叶法国讨论过留下的物理学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把物理学分为一般物理学和特殊物理学。前者指牛顿力学或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导出的以数学描述质点运动的传统,后者包括声、光、电、磁等广泛领域。通常都把这种划分说成是数学科学传统和实验物理学的分离。

1829年,泊松把当时法国物理学的思想倾向归为两类:物理力学和解析力学。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还原为分子运动,而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并保持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体运动的牛顿平方反比定律数学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现象,称牛顿范式;而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解析格式,轻视对物理原因进行讨论,称非牛顿范式。1840年以后,牛顿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顿范式所取代;与之同时,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顿予以发展,使力学成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体系。本应该由之意识到“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力学现象,实际上运动总是结合着热和电磁的变化,它们也规定运动”〔2-9〕,从而结束牛顿的“力学神话”,可惜的是西方哲学没有能够为物理学提供合适的自然观,以后的物理学就在迷茫中走了许多弯路。对两种范式的本质差异,一般都视为用几何法还是用解析法的数学问题。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实验物理学的成熟,出现了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区分;物理学的理论又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两类。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经验中发现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给出各种过程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比如牛顿力学;后者又叫“假说—演绎”法,即先确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说”),然后采用反证法通过由原理导出的结论对原理进行证明,给出的内容与经验所显示的现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别是能够从假说来预言现象并得到证实,这种构造理论就愈成功。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都承认17世纪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就分别代表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对这两种理论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综合法。

三、两类物理客体

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从近代物理学奠基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传承为两种体系,即牛顿范式——原理理论,惠更斯范式——构造理论,其本质差异不在思维方式和数学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数学方法还是实验方法之别,而在于研究的客体分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类。

以质量对物体进行计量,并假定质量都集中在一个质点,以相互传递力的作用描述运动,是牛顿范式的核心观念;非牛顿范式研究的光、热、电、磁等现象,都不能以质量进行计量,最终认识到了这种现象都与“能量”直接相关,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学概念体系。

而今首当其冲应该明确的是物理学根本就不直觉研究“物质”,正象无法品尝水果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物理学只研究质量、能量、电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是关于质量系统的理论,后者则适用于能量系统。以往不适当地把能量说成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如“能即运动”)〔3-526〕,是产生混乱的肇端。现代物理学已经确认物理客体分两类:宇观上有分立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微观上分粒子和场,粒子物理学分费米子和玻色子,理论物理学称其为物质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学理论也分用质量计量和时空描述、用能量计量和位形描述两个系统?!拔颐鞘紫劝延钪娴奈镏誓谌莘殖闪礁霾糠郑骸拔镏省奔粗钊缈淇?、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4-38〕。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居然会说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荒唐话,不难看出“物质”这个误用概念带来的混乱是何等严重。

物理客体不能用“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应该分为质量和能量两个系统,二者的本质差异有3:1、分立和连续;2、有无静质量;3、量传递时物理客体仅只振动而不发生运动方向的位移。确认能量系统存在的依据有5:1、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得出没有物质的宇宙时空解;2、无限的(负能电子)海的发现;3、爱因斯坦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4、3K微波背景辐射证明“空间”不空;5、粒子物理学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粒子为瞬息亿变的动态网络。

“全〖ZZ(〗空间〖ZZ)〗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2-387〕,这种分布着某种物理量的空间,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作为参量的空间?!俺〈邮媳硎隽四芰烤钟蛐愿拍睢?,“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现象虽表现为质量系统单元个体的运动和变化,动变之因却源于能量系统的作用;而能量系统本身不通过作用于质量系统的效应也根本就无法观测。物理学早已将物理客体分为弥散态粒子和凝聚态物体,3K微波辐射发现之后,就应该从分类学的角度再增添一种连续态网络;进而将弥散态粒子分为质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来,物理世界图象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体分物体、粒子、网络三类,分别用质量、电量(或荷质比)、能量计量;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属于质量系统(从天球到原子乃至质子、电子),能量系统则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态、复合态粒子均属于能量系统的动态网络,只有那些稳定的能量子才有现实意义;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组合构成信息(从质量系统讲,传递信息必须有载体,而对能量系统,信息和载体则合而为一,于此无暇展开讨论),可以用于操作质量系统的变化和存储一切自然现象。

小结: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三种态。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确实属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作为两系统“中介”的弥散态,是演绎世间万象的“大舞台”;何以产生质量和电量,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机制。

四、时间和空间

无论哲学还是物理学,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亘古至今争论最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两个概念。16世纪之前,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关注的重要论点;牛顿为了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不得不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时空构架。他认为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运动,时间不跟任何物质对象相关、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时间和空间各自独立互不相关。亦即是说时间和空间仅只是描述运动的参量。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则是:“广义相对论用空时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2-328〕,场不但“是某种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还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很显然,时空结构应该被理解为改变物体或带电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量。

依据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看待,即使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空结构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运动的参量。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号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没有g作用于m,物体就不会自由下落,很显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电磁作用相类比,g可以被称为引力场强,其作用效应跟电场作用于电量没什么两样。自从发现了动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顿力学方程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足以说明牛顿力学非常片面,能够沟通三个领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动量和动能,根本就不需要力这个概念。

时间和空间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别是对能量系统单元个体持续性和广延性的计量,恰如用质量计量物体、用电量计量带电粒子那样。

“空间一时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5-112〕。爱因斯坦如果对中国古典哲学稍有理解,就会再说一句:这些客体还有着时间的持续性。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即指能量系统而言。

能量系统虽是连续态,探究其具体作用时却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单元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测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体的能量值,同理测出波长即可知动量。故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对能量系统两种属性的计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对于不同的相互作用,应该“各有其时空结构”,是有道理的。用于电动力学的时空结构已经非常成功,“对于电磁相互作用,相对论提供的时空结构和量子论提供的能量结构,既在逻辑上自洽又与经验相符”〔2-429〕;而对于质量,发挥作用的时空结构有ι2t-2和ιt-1两种,对行星的运行则有R3/T2=K。

小结:时空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用于计量能量系统属性的概念构架。对于物体或带电粒子,不同的时空结构作用于质量和电量可得能量和动量;对于能量系统,只需要用T和λ对基本单元个体计量,即是能量和动量。

五、两种运动

讨论过物理学不应该使用“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明确了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确立了质量、电量、能量和时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时(T)空(λ)可以直接作为计量能量和动量的基本量,不同时空结构又分别是驱动质量或电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还应该讨论一下运动形式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区分之必要,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所谓自然运动,应该是不受人的干预,不准附加任何人为条件的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自组织系统的变化和行星运转等(下文称绝对运动);所谓的强迫运动当指人为增添了特设条件的运动,比如将物体抬高、摆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许多运动。

牛顿力学除自由落体之外,几乎都有附加条件,将运动定义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移,运动的基点建立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等,基本上都属于质量系统的相对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因果关系被破坏,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图,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把舯湟鹾希嘶病?,“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浇坛晌讨?,“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7-2〕,不少人发现了《周易》中保留着自然学的原初形式,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启迪。本人沿着这条进路摸索多年,学习探寻的心得是,物理学只有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才可以讨论变与不变。

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仅依据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简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对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梳理,极有可能会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指正。

参考书目:

1、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萍汲霭嫔?979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在线网站 |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 99热精品免费 | 偷拍成人一区亚洲欧美 | 国产.欧美.日韩 | 182tv成人福利视频免费看 | 九色网站在线观看 | 91av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91 | 国产精品夜夜春夜夜爽久久小 | 91久久综合 | 欧在线一二三四区 | 91在线高清视频 | 久草色香蕉 | 国产亚洲三区 | 免费人成网 | 川上优av一区二区线观看 | 91茄子视频在线观看 | 九一视频污 | 一级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址 | 日本一级少妇免费视频乌克兰裸体 | 伊人色私人影院蜜桃va | 久久久二区 | w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国产天堂精品 | 91国内视频在线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 | 91香蕉视频导航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中文字幕 | 999在线精品 | 97操操操 | 在线毛片网 | 国产亚洲一二区 | 999视频精品 | 免费看麻豆视频 | 干少妇18p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91精品91久久久 | 99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