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0 16:20: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按顺序标注依次编码的,是列在论文的末尾处,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0-13.
[2]王玉文,马海凤,赵宇华.现代数学思想选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8.
[4]张禾瑞,郝炳新.高等代数(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继欢.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商业.
[6]黄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榛萄Ц母锾教諿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7]赵国喜,王守印,梁桂珍,李鑫.河南省高师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探微[J].管理学刊,2009(10).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马本江.信息经济学教学改进的新思路探析[J].教学改革,2010,13(6):117-119.
[3]杨君,张成科.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0-42.
[4]方厚政.信息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信息界,2012,3(8):74-78.
[5]张雅君.本科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8):97-99.
[6]苏菊宁,陈菊红,杨变红.基于提前期压缩的非对称信息供应链契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6):39-45.
[7]周蓉,卢志学.非对称生产规模供应商的两阶段投标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2):36-42.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罗富荣.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2]钟波,刘琼荪,付鹂.知识经济时代应用数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09).
[3]刘应明,王宝富,白苏华.数学类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2009(03).
[4]吴季松.知识经济学理论、实践和应用[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3).
[5]王高雄,周之铭.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伦理身份的变化
如果说蒂娜私生女的身份在故事的开始就存在,是一个预设的伦理结的话,那么迪利亚的一系列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这个伦理结,因为她的行为虽然使夏洛特不能成婚却让蒂娜终于能够有一个“家”,并以一个合理的身份与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但与此同时迪利亚也促使了第二个主要伦理结的产生,即:夏洛特和蒂娜母女俩相识却不能相认,两者的身份仍然是收养者与弃婴的关系。丈夫逝世不久,迪利亚就把夏洛特接到了自己家里,同时颇出乎人们意料的,把蒂娜也接了过来一起生活,一切完全就是按照迪利亚的计划一步步进行的。蒂娜进入迪利亚的生活后,导致了迪利亚、夏洛特以及蒂娜这三者伦理身份的巨大变化。首先,爱女心切的夏洛特为了保证蒂娜有个合理的身份就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因此私生女蒂娜的公开身份仍然是被迪利亚收养的孤女。在蒂娜以及公众眼中,夏洛特、蒂娜的亲生母亲,只是个因为一直未嫁而性格日益孤僻的老处女,蒂娜称之为阿姨。而迪利亚,这个一手毁掉夏洛特婚姻,使其母女无法相认的人却获得了蒂娜发自内心的爱,从小她就自觉不自觉的跟着迪利亚的孩子一起叫她妈妈。这样,真正的母亲成为了女儿眼中脾气古怪的阿姨,真正的阿姨反倒成了母亲?!奥桌砩矸莸谋浠厝坏贾侣桌砘炻业牟??!绷轿弧澳盖住钡纳矸莸谋浠苍谖奘蔽蘅逃跋熳潘歉髯缘男形?。夏洛特因为怕女儿重演自己的悲剧,一直对蒂娜严加管教;而迪利亚一心想要通过蒂娜重新真正的生活一次,因此努力让蒂娜自由而无所拘束的活着。大相径庭的教育方式的结果就是蒂娜虽明知迪利亚并非自己生母却在心中也把她放在了母亲的位置上。因为在她看来,这位母亲虽非自己生母却美丽有趣且宽容,和家里的那位整日阴沉着脸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阿姨”相比,简直就像一位天使。对于夏洛特,蒂娜更多的是一种敬畏的态度,而这远非正常的母女关系。这样迪利亚导致的这个母女不能相认的伦理结就更加难以解开了,这个伦理结从形式上最终内化为了心理上。
母亲的选择
两位母亲之间的冲突在蒂娜进入婚龄后变得激烈起来。蒂娜虽聪明美丽得到不少男子的爱慕,却因身份问题缺乏合适的结婚对象。这一切都使夏洛特焦虑,她唯恐蒂娜重演自己的悲剧。她明白在这个社会中,不但自己正在为触犯社会禁忌(未婚生女)付出诸如不能结婚不能与女儿相认的沉重代价,蒂娜也要为母亲的错误付出代价。蒂娜在婚嫁市场中的不如意使夏洛特意识到了“身份”的重要性:即使长期住在迪利亚家里,貌似享受着罗尔斯顿家族的护佑,但她们却并不真正属于这里。在此情况下,她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逃离这个社会,“去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会过平常人的生活,蒂娜可以找个丈夫,成个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夏洛特企图确认两人的母女关系,为自己和蒂娜在混乱的伦理身份中做出选择。夏洛特这一人物看似保守和谨小慎微,她的这一行为和想法却反映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影响的下新女性的某些特点,这也说明在妇女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一种新的女性伦理正慢慢形成。面对同样的状况,迪利亚的反应全然不同,她坚决反对夏洛特的办法,甚至不惜与之进行正面冲突。相似的是,她想到的办法也是要明确身份:通过正式收养的方式使蒂娜获得在罗尔斯顿家族中的合法身份。她心里非常清楚,这一切“不是为了克莱门特,也不是为了夏洛特和蒂娜,是为了她自己,她曾失去的幻影和主动放弃的生活……”两位母亲的目的虽然一致,但出发点却大不相同,这使她们的行为看似相似却有了本质的区别。伦理身份继续、或者更加混乱的结果就是伦理结始终解不开,这也导致了迪利亚和夏洛特两人之间矛盾在蒂娜婚礼前夜爆发。在当时,青年女子在婚前是不被允许了解任何与性有关的知识的,只有在新婚前夜才被给予一些有关两性和婚姻关系的指导,在传统上这一任务其母亲来完成。对于夏洛特来说,虽然早已接受阿姨这个身份,但从未被承认和满足过的母爱却使她格外想在这个时刻扮演这个重要的角色。而迪利亚,在正式确立与蒂娜法律上的母女关系后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才有资格担起这一任务,不仅如此,蒂娜的新婚前夜对她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蒂娜新婚前夜的甜蜜和祥和中包含了她自己过去未实现的幻想……婚礼前的这几天,她感觉自己变成了蒂娜,而蒂娜就是少女时代的自己……她在年轻的时候做出了选择,而成熟后也接受了现实,但现在,这秘密的快乐是对她错过但从未放弃的一切的补偿。”[1]78两人各执己见,在争夺过程中互相指责,多年的积怨彻底爆发。夏洛特最终道出了自己对迪利亚的不满:“你用你的忍耐和慷概抢走了我的孩子,而我也一直因为她而忍受着这一切,因为我也没有别的选择。但今晚,今晚她属于我。今晚我就是没法忍受她叫你妈妈?!痹谙穆逄丶峋龅奶让媲?迪利亚终于让步。但出人意料的是,夏洛特最终还是把好不容易争来的机会让给了迪利亚。其原因并不复杂,她一直以来所有决定的出发点都是蒂娜的幸福。而蒂娜当前的幸福和她大家族养女这个身份息息相关,让她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只会引起更多麻烦。因此无论夏洛特对母亲的身份有多渴望,那些迫使她隐藏自己身份的社会伦理压力让她再次服从了社会规则,做出了永远向女儿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的伦理选择。
论文摘要从广义图书馆学的角度,讨论图书馆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与当前所面临的课题,比较欧洲、北美与中文地区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事业,认为图书馆学应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谐发展成具有探究、辩证与论证的学科。
前言——追求图书馆学的高度与际当
图书馆学的生机,在于图书馆学尚有许多开拓的大空间,而所有这些大空间发展都将统合于解决人类社会历代以来的三个问题。在中文,我将它命名为“三差”问题:分别是各种识读能力落差ICTdivide、各种信息(信息)取得时的差别Informationgap,以及各别知识流布与创新过程中的差异Knowledgedifference。图书馆学学术的研究生机,似可以从这个“三差”问题所形成的方圆之中,去追求、去探求。
图书馆学的概念超过二千年,图书馆学的成“学”,百年以来讨论不已,惟图书馆学的学术理论研究,几乎阙如。图书馆学的研究内涵,亦至今(2008年)始终未定。
图书馆知识是所有学科与学门的最底层学习,图书馆知识的学术高度又是所有各科各门知识的最顶端,图书馆的成学和知识发展密不可分。追寻图书馆学的研究高度与学术际当,是持续发展这门学问的命脉之所系。
汉代刘氏父子的“别录”,把知识本身和图书馆管理知识带入了“二元”的境地。他们二人把2000年前的中国知识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别,再把六类群书种别为七略,并形成提纲书目性质的“七录”。“七录”工作是图书馆管理知识的发微,也是二元化知识管理的鼻祖。
公元2003年至2005年,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会所资助的一项研究亦提出了“二元化知识”的具体概念与分析,把人类的整体知识区分为广域知识meta-knowledge和各科知识subject-basedknowledge。广域知识的理论便成了我们这个学科的当今理论;广域知识的研究包括纯理论研究、向量研究和质量研究,便成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广域知识的教育便成了我们这个学门的教育,包括理论性的学术教育和实务实作性的专业训练这个面向。
在数字时代的21世纪,追求图书馆学的研究高度与范围际当relevance,比起以往任何时代,均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图书馆学必须要摆脱不必要的徘徊,破除学科名称的“自我困局”,不论是“图书馆学”、“图书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图书文献处理学”、或者是“信息科学”,乃至于“知识管理学”。历数十年以来,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受困于“名称上的自我困局”是其他学科所少见的?;ㄗ约旱募实?,追求图书馆学成学的方圆。
2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研究
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是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进阶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助于图书馆系列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衔接过去一百年间,不同时空下的图书馆教育内涵,进一步找到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精神主轴。
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探讨、研究、教学与阐扬是一个必须。图书馆学在一千年前与历史纠结在一起,一百年前和教育混淆同处,十年前又开始和信息交错换魂;图书馆学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困难,在于学术理论上如何与其它学科主、从关系的厘清,找到自己真正的学术位置,探索自己本科学术的方圆。图书馆学应该不是学术上的菟丝花,也不是知识的葛藤。
以我个人从1973年开始陆陆续续的教学经验,一直未察觉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暮然惊觉,我自己和左右的同仁大都偏重实务实作性的专业训练教学,甚至如“图书馆法与图书馆国际组织”、“信息科学导论”,或者是“图书馆与大众传播”这样的课程都偏向传授实务实作的讲说,而较少涉及基本理论的方向性剖析。
二千年以来,不同阶段的人类文明诞生了不同阶段的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研究。但是,不同阶段的图书馆学事实上是为人类社会解决相同的问题?;痪浠八?,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研究,首先需要掌握住图书馆学的“变”与“不变”。我们检视过去50年或是25年的各家论文,可以发现图书馆学是建立在图书馆的变动、转型与变律之中的研讨与研究,而绝少研究图书馆的恒变原因以及和“恒变”相对应的不变因素。事实上,图书馆的恒变与不变正是图书馆学学术理论的核心课题。
图书馆学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科学,图书馆的变动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最近西方学者提出InformationSociology信息社会学,这是进一步讨论图书馆这方面“变”的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不变”,也充分反映出图书馆在社会体系中的基本存在价值以及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元素性成分。以我个人最近几年的初略性研究,发现图书馆的“不变性”研究,在于能够透视图书馆的真正本质与存在目的。所以,在研究图书馆从自动化管理趋向变换化管理之际,往往亦把“图书馆的变”与“图书馆的不变”投入一个“对称”的思考中去衡量。
研究图书馆学学术的学术理论,须同时注重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变律”与“定律”这两个元素,惟如此,似乎这个学术理论才能浮现与真正诞生。3欧洲地区图书馆学研究
根据LeifLorring的说法,1989年柏林围墙倒塌后,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关系和联系,欧洲图书馆教育机构亦增加了许多互动,各国并发表了Bologna宣言,亦即TheBolognaProcessTowards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追求在2010年建立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高等教育领域,并使这个欧风系统全球化。
在Bologna宣言影响下,2005年百位欧洲各国的LIS教育学家,共同规划了一份LIS教育课程,EuropeanCurriculumReflectionso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Education的反映报告,这份报告由西班牙,荷兰,英国,挪威,德国,立陶宛等六国的LIS的学术机关领衔,有100余位参与者提出超过500份书面意见,并且经过2500位的网络参与,分成12个分组讨论所总结而成,这份报告的内容集中在12个议题之下,分别是:①广域Meta-leve!LIS教学课程;②文化资产与文化资产数字化;③信息素养与学习;④信息查找Seeking与信息检索;⑤信息社会;⑥知识管理;⑦知识组织;⑨图书馆在多元文化信息社会的国际交流;⑨历史观点下的图书馆与社会;⑩调和欧洲文化的特色;⑾图书馆暨信息机构的理论与实务;⑿图书馆管理与推广。
这份具有欧洲风格的LIS课程计划,强调了文化内涵为LIS的重点,也把知识管理和知识组织纳入教程。LIS教育学者的心理极限,将影响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预见集体的心理极限,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欧洲图书馆学风格中的数据处理学Documentation一直是一个特色。以法文名称会衔的“国际文献处理联盟”FID虽然进入历史的蛰伏期,资料处理学(Doeu-mentation)长久以来都是欧风图书馆学的重要部分,因此LID在欧洲图书馆界仍然是一个比较于LIS为更多人所接受的图书馆学称谓。
4北美地区图书馆学研究
最近有一个四人专家组简称JITA,JITA是分别将四人小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为代表组串起来,他们是JoseManualBarruecoCruz、ImmaSubiratsCoil、ThomasKrichelandAntonellaDeRobbio四人,在JITA四人专家组分类下的“信息使用和信息社会学”这个部分,事实上也等于是现代图书馆社会学,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这个领域内共计罗列了九项很重要的课题,包括:①信息使用和冲击影响Useandimpactofinformation;②书目计量法Bibliometricmethod;③信息存在于社会Infor-mationinsociety;④信息社会Informationsociety;⑤信息经济Informationeconomics;⑥信息政策Informationpoli-cy;⑦信息传播与流通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dif-fusion;⑧信息需求和信息需求分析Informationneedsandinformationrequirementsanalysis;⑨使用者界面和使用能力Userinterfacesusability。
四人小组特别把书目计量bibliometric列入信息社会,这是非常正确的认知,也具有深长的意义。书目计量bibliometfie有一连串的变身包括信息计量infomet-ric、网源数据计量webmetric以及科学计量scmntomet-rjc等,事实上正本朔源bibliometric一词即可涵括info-metric、webmetric。书目计量是一种针对知识行为的研究behaviorstudy,包括作者个人知识习性和行为表现的研究,社会集体性知识行为的研究,并以统计方法呈现出这种知识行为的特征与图像,成熟的书目计量可以反映出知识成长的趋向。
目前,书目计量的研究尚处于蛮荒的原始阶段,2003年担任美国信息学会ASIST会长的TrudiBellardoHahn女士亦指出:信息科学研究者创出了书目计量学bibliometrics,以测量信息爆发Informationexplosion量,书目计量对于科技和学术的产生及传播,具有相当意义。我愿意指出:书目计量学的潜能和影响力尚未全面出现。书目计量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手段之一,书目计量也是研究信息社会学的起步,书目计量本身急待建立起一套系列性的方法。书目计量的初步完备,不仅可以测量各种信息在不同媒体与信道中的爆发,亦可以促成知识在量化计算后,进入到序列的合理状态。
崔蒂汉TrudiHaln女士2003年以美国信息学会ASIST会长的身份,反省反思:信息科学对于世界有什么贡献?她的睿智与自审能力指出除了上述“书目计量”之外,更包括自动化索引摘要系统、信息储存与检索系统ISAR、信息行为研究以及信息政策形成等四大“贡献”。
在北美地区的学术世界中,InformationScience和LibraryScience是如此接近,甚至是一家亲。但是,在我们所处的学术界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港澳地区等,将library和information划上一个相等符号,可能还不是那么容易取得“无异议”,甚至异议可能特多。这方面的美国图书馆学研究,是值得我们羡慕的。
5中文图书馆学的成学与建立
中文图书馆学ChineseLibrananship或中国图书馆学科学ChineseLibraryScience的建立与成学,是一个值得好好思索的问题。就世界性的图书馆学发展而言,具有比较性研究价值者,才有成为被研究的对象。中文图书馆学研究在历史上的独特性成果,已然成为图书馆学门的重要分支学科如古典目录学,在信息应用方面亦由于中文文字的特性使然,促成中文信息系统在许多方面有别于西方罗马拼音文字的处理。中文的文献处理documentation,亦可自成一学,而成为中文图书馆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文图书馆学的特殊内涵与特色文化背景因素,其中无论是古典目录学的理论蕴底与演化、版本学的独树与文艺复兴,或者是现代信息学在词汇控制与索引系统中的比较研究,甚至是历代藏书、编书的大规模知识管理精神。在认真成学后,是可以在全球图书馆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中文图书馆学在各种识读能力落差ICTdivide问题上,自古以来,有许多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经验,从不同的书字史到文字统一的“恒不变”,从多语文并用的历朝历代文献,到不同文体的演变与演进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资源。中文图书馆学在各种信息取得时的差别informationgap,可以追溯到“孟母三迁”或更远的历史故事,官方的驿道与“报”以及清廷的七阁布局,则是另一种研究的重要资源。中文图书馆学在各别知识流布与创新过程中的差异问题,更可以上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精神,九流十家的演变,性善性恶之说以及历来儒学发展中的辩证史程,中华知识的兴衰俱在其中。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是发展中文图书馆学的重要途径。中文图书馆学要跳脱“学科名词”的迷失与自我困局,前述的目录之学、版本之学、书法之学,甚至校雠之学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图书馆学”,均可纳入中文泛图书馆学的学术研究内容,再加入近代西风下所影响的新兴之学包括信息科学、知识管理、文献处理、图书与信息、信息管理等,以百川纳入海的角度看都是中文图书馆学成学的组成成份。新学与旧学的融合,能造成有如文艺复兴般的新兴学科:中文图书馆学,甚至直接命名为中文知识管理学。
6泛图书馆学的共同理论基础
在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下,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方圆,似乎必须要放弃“学科名称的我执”,不执着于称为“图书馆学”,或“信息科学”,或“信息管理”,或“图书信息学”,或其它等等。譬如台湾各图书馆学系所的名称,至少就有四种以上的不同称谓。各个名称和称谓自然就代表不同的意涵与研究范围,以其问的最大公约称之为“泛图书馆学”,涵括其学术研究的领域,并且找出共同的理论基础,才能划定本门学科自己追求的学科际当与成学后的宇宙方圆。
假若,我们可以找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泛图书馆学”,都有其“恒不变”的定律问题存在。经过辩证的证明,则泛图书馆学框架下的共同理论基础,便有可能确定下来。若如此,图书馆学的学术高度与际当的追求,可以成为一个目标去进行纯理论的研究、探讨。并获得学术研究上的丰硕与认可。
“适应”,广义地说,是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必须适应人类思维发展的现状;狭义地说,就是教与学要相互适应,教师与学生要相互适应,教法与学法及教材要相互适应。
“适应”不是目的。“适应”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是为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智力上,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实现“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由弱到强”的转化,从而获得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发展。
近年来,在运用“适应与转化”这一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要素间相互关系与联系的表现形式。其常常从教学环节上表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结构又称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就要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即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有计算、应用题和几何初步知识。不同的教材内容要求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概念教学,必须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一递进的步骤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而应用题教学,则必须按照“审清题意——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与写答”的进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绝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学生。
例如学生的学业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新知,通过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自练互批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就要加强点拨讲解、示范指导的比重,实行多搀多扶、小步迈进的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着眼点是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转化”必须“适应”。
二、认知程序必须与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精心设计认知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认知程序的依据是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使认知程序与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课堂教学新知识,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沿着“复习旧知——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巩固——具体运用”的规律向前推进的。认知程序的编排只有与此相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可有以下七步:1.旧知铺垫。复习面积、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2.拼拼摆摆。?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3x1、3x2、4x3平方厘米的长方形;3.看看想想。?每排摆几个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一共摆几排?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4.看图,脑子里摆图形。想:长与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先摆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多少?再想像:长摆6个1平方厘米的学具,宽摆4排,面积是多少?
5.大胆设想。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验证之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课内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7.课堂小结。
这七步认知程序,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和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一环,这是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需求相适应
由于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业基储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学习需求上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实行有差异的教学,以适应各类学生学习上的实际需求,促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发展与提高。
由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是“适应”促“转化”的见证。
四、学注指导必须与学生学法水平相适应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卓有成就的成果,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死亡”中活得很好,也得到了国际比较文学界的认可。如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曾经指出:“过去几十年里,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比较文学研究项目与学术组织的持续增长。但没有任何地方的增长能比中国更为强劲……”
二、建构中国比较文学话语体系体现了一种学术创新
这种创新是研究者对中国和国际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提出新原理,或建构新的理论体系或新学派。中国比较文学话语体系的形成体现在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如“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变异学”“译介学”“比较诗学”“可比性”“阐发研究”以及比较文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核心术语、概念、范畴等都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点,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理论表述。这里仅以“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变异学”为例加以说明。比较文学自它诞生以来,不断出现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也诉说了它的学科发展史。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有自己的定义,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季羡林、钱钟书、孙景尧、乐黛云、陈惇、杨乃乔、曹顺庆、王向远和方汉文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比较文学”的内涵加以界定。如目前在高校中使用较广的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为:“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这一概念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四个特性”“三种关系”“一个本体”和研究客体,受到了学界的认可。方汉文立足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特性给出了“比较文学的新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通过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比较来研究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与联系的学科。”这个界定充分肯定了“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与具体对象,重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比较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逐渐深化,“世界文学”的概念被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来,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世界文学应该有特定的涵义。但是自从歌德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关于它的内涵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如大卫•达姆罗什、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帕斯卡尔•卡萨诺瓦、弗兰科•莫莱蒂等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解。国内学者王宁、杨乃乔、方汉文、曹顺庆等也对“世界文学”提出了新的阐释。如王宁从世界主义的角度指出,世界文学可以被描述为:“
(1)各民族优秀文学的经典之总汇;
(2)一种用于从总体上研究、评价和批评文学的全球的、跨文化的和比较的视角;
(3)不同语言中的文学生产、流通、翻译和批评性选择的发展演变过程?!毖钅饲窃蛉衔笆澜缥难Ч埠形甯霾忝娴囊庖澹鹤芰可系氖澜缥难?,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作为经典的世界文学,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以及借助翻译在语际传播、折射与阅读的世界文学?!笨梢钥闯?,这两个界定中都避免了直接下定义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对“世界文学”给以了界定,也不难看出大卫•达姆罗什的影子,因为在他看来,“
1、世界文学是各种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
2、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有所获益的文学;
3、世界文学是一种阅读模式,而不是一系列标准恒定的经典作品;是读者与超乎自己时空的世界发生的间距式距离。”而方汉文则从辩证理性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学差异性的同一性的交合与融新?!闭庵纸缍ㄍ瓜粤耸澜缥难е械拿褡逦难У牟钜煨院屯恍缘谋缰ね骋弧!氨湟煅а芯俊笔遣芩城旖昀粗铝ü沟囊桓隽煊?。在《比较文学学》(2005)中,他首先提出“变异性”的话题。2006年,他对“变异学”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贝撕螅址⒈砹艘幌盗邢喙芈畚模低巢捅湟煅У睦砺郾尘?、理论核心、研究范围(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学研究和跨文明研究)和价值意义等,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比较文学话语体系的形成除了体现在核心概念、术语以外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颇有创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结合本国的比较文学实践,积极探索全球化时代跨越东西方文化研究的比较文学新观念和新理论。例如乐黛云等著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1998)立足于文化和文学多元差异性的观念,率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引入比较文学研究中来,倡导“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互存与互补观念,主张东西方文学要、互识互补、和谐相处来促进世界比较文学的共同发展。另外,方汉文的《比较文学高等原理》(2002)从“新辩证观”的视角提出了比较文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比较文学的新定义等论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该书2011年的修订版中,作者提出了“创建比较文学的中国化新理论体系的初步构想:包括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文本论和批评实践等构成部分。”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对比较思维和比较文学的本体论等构成的划分显示了新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模式。曹顺庆等所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2002)探讨了跨越东西异质文化(文明)间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他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2006)“打破了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概括出一个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一个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这包括跨国、跨学科与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p>
该书还深化了“跨文明研究”的表述。其中的“变异研究”是作者提出的颇有创新性的观点,它关注文学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过滤、文学误读、译介、接受等作用而发生的变异情况,并由此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比较文学在历史实证(影响研究)和逻辑美学(平行研究)两种方法论的基础上,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业已形成以跨文化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它能一次又一次地绝处逢生,走出“危机”,以致于国内不少学者一直在呼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充分肯定其贡献。我们认为,中国学派仍在建设中的表述更为妥当。对建设中的“中国学派”而言,独特的方法论应是它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20世纪90年代末期,曹顺庆曾经指出:“……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化‘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整合与重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蔽逯盅芯糠椒ㄊ侵泄冉衔难а芯炕谧陨淼睦砺鬯伎己脱芯渴导岢龅摹P率兰鸵岳吹闹泄冉衔难а芯康睦劾鬯豆っ髁苏庑┓椒ǖ目尚行浴T谘芯苛煊蚍矫妫泄冉衔难婕暗窖Э评砺劢ㄉ?、翻译研究、文学人类学、中外文学关系、比较诗学、比较文化、流散文学、海外华人文学、中华民族文学关系、文学符号学、海外汉学等,并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过,国内研究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限于篇幅,这里难以细述,仅论及翻译研究、文学人类学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翻译研究的繁荣,尤其是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是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这是因为翻译研究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也是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文学翻译不仅要转换文字符号,而且要传递和重塑文化观念。翻译文学离不开译者的文学再创造。翻译家不仅要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原意,而且还要在无法交流之处创造出交流的可能。谢天振的《译介学》(1999)、《译介学导论》(2007)等著作为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耙虢檠А币丫⒘艘惶淄暾睦砺厶逑?,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亮点之一。文学人类学新学科的建立。文学人类学是文学与人类学两种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是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最具个性的分支学科。到目前为止,该学科已经出版了两套大型图书:一套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包括《〈楚辞〉的文化破译》《〈诗经〉的文化阐释》《〈老子〉的文化解读》等。另一套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人类学论丛”,包括《性别诗学》《文学与治疗》等。另外,“神话学文库”丛书也正陆续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推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严格说来,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是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最大进展,是将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全面研究20世纪中国作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西方文化影响的互动。这开辟了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新研究领域,显示了中国比较文学实证研究的得天独厚。主要成果如15卷“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2005)的出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中国文学在国外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8卷本的“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无疑是20世纪一部重大的学术成果。
四、结语
网络数据库课程是一般分为三大??椋捍唇ü芾硎菘饧笆荼?、数据库记录的增删改查操作,创建管理数据库对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量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难以记忆、难以掌握,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灵活运用。为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个完整的案例拆分为若干具有鲜明特点的小案例,并从中分解出完成该案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最后再以完整案例贯穿所学内容,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在网络数据库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1学习目的明确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技能素质。在所有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及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及管理,讲解数据库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数据库中的案例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分析讨论,学生会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东软等公司真实项目员工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及实现、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设计及实现等。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生是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便于学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1.3较强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所选的案例必须与学生的实际项目需求相结合,所学案例要具有准确性及代表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所选案例必须与学生的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具备一定难度的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仔细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对案例进行完善和扩展,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案例式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讲授者和组织者,而且是讨论中的一员,通过交流,产生思维共振和学术共鸣。学生的思维如果都活跃起来,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往往会超越教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法,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已有的能力解决它,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为以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论
一、讲风太盛
讲风太盛,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最大流弊。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名副其实地当好“讲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唯恐讲不够。这些教师把无休止地讲当作万能的法宝,唯讲至上。
讲风太盛,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①机械重复。一步一回头,时刻担心有疏漏不周的地方,自然而然的重复一通。有时为一个无关紧要的细小问题也总要纠缠几分钟方肯罢休。②照本宣科。死搬硬套教本、教参及有关教育教学报刊上的内容,把类似的内容一一搬进课堂里,教学内容成了参考资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
③肆意拔高。有些教师总嫌小学课本里的内容太浅,没有“教头”,因而凭着自己的性子肆意拔高教学难度,或把高年级的内容提前到中年级来教,或把初中的内容提前到小学来教。由于难度提高了,教师也就感到“有得讲了”,于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什么“超纲脱本”,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同时也把学生带进了云里雾里,摘得稀里糊涂。
克服和纠正“讲风太盛”,关键应抓好三条。第一是认真备课,在备课时将课上要着重讲的内容写进教案,力求语言简练、明白,切忌语无伦次,杂乱无章。
第二是认真学习和优化选择教法,采用那些先进的教法,克服单纯使用“讲授法”,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相助”。第三是切实控制好课堂教学结构,除在新授部分作适当讲解外,其余教学环节尽可能少讲或干脆不讲。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自我控制,你就会越来越明白“讲风太盛”不仅害学生,也害自己,真是得不偿失,适得其反。
二、形式过多
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形式过多,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时间和效率。现在有些课,一会儿比赛,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唱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看不懂到底是数学课还是班队活动?
有些老师还美其名曰:“愉快教育”;真叫人啼笑皆非。
形式过多也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展览型,把数学课当成了教学具的展览会。
二是热闹型,以说、跳、演等外化活动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表面、肤浅的思维过程,真正有效的思维应当是静悄消的内化过程。三是魔术型,教师表演式的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把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来龙去脉,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神秘的魔术,把学生思维活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
要克服和纠正“形式过多”的不正之风,关键要抓两条,一是认真学好儿童心理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恰当地选用必要的教学形式,坚决杜绝追赶时髦、盲目效仿、华而不实的种种做法,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载体。二是要注意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加强智力活动的内化设计与实施,使知识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上去,教学形式有力地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发展。
三、负担偏重
(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二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