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6 16:0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课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作者:冯羽 单位:上??萍脊?/p>
HPS教育理论
H(HistoryofScience)指科学史,P(PhilosophyofScience)指科学哲学,S(SociologyofScience)指科学社会学,HPS教育旨在扩展科学教育的视野和科学教育的内容,提倡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等多个视角来筛选、编排科学教育内容,以期使科学教育能真正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HPS教育的三个维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裴新宁认为:“缺少了史学和哲学,不会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我们接触科学,一定要看到科学的真实”??蒲ё钇鹇肟梢源尤鑫扯热ソ馐停魑兜目蒲В魑骄康目蒲Ш妥魑缁峤煌目蒲?。第一个维度,科学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它还包括认知的过程。要想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必须知道它是什么,同时也知道它怎么来的,这就是哲学,科学哲学(P)就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第二个维度,科学需要探究,需要花时间,甚至五年八年二三十年进行研究都是可能的,这样一个探究就是史(H)的维度。现在中小学强调科学探究,就是为了探究这个知识怎么来的,科学家当时怎么研究的,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再现这个过程。第三个维度,科学是社会对话的结果,是共同体,这就是科学社会学(S)的维度。一个成果为什么二十年后才能得到诺贝尔奖金?这是因为科学是与社会不断对话的结果。比如,虽然我们现在科学非常发达,iPhone更新换代的速度非??欤钦飧龊痛笾诘木嗬胨坪醪⒚挥兴醵?,为什么?就是科学与社会的对话没有做好。我们不懂为什么要iPhone4S,不懂每个技术背后都有哪些创意的历史和文化,而事实上法国人、美国人在用iPhone的时候不只在用技术,而是让技术真正成为生活中潜在的一种工具和文化。
HPS教育如何推进科技馆科学教育
我国的展览往往是单一强调Communication(互动性)、Scientific(科学性)或Philosophy(哲学性),很少有一个整合在一起的展览。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用HPS教育理念才能推进科技馆科学教育呢?第一,内容策划方面??萍脊堇锶我徽故局魈獾乃得骱驼菇坦δ艿氖迪郑夹枰嗣橇私夤?、认识当代和思考未来,所以做一个展览内容策划,一定要有科技史的展教内容,只有做到以史为荣、以史为鉴、才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智慧启迪。展览中孤立的知识点的解读和实物的展示还不如翻阅资料或网上查询更方便,因此,我们在做内容策划上要紧紧围绕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三个维度来阐述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建立用三维的角度去看科学、看世界的方法。第二,教案编写方面。要打破科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关注“科学知识的结构和逻辑”的这样一种封闭的学科本位思想,提倡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等多个视角来筛选、编排科学教育内容,提倡在科学教案编写中适当加入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等科学元勘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完整的科学,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教案中融入HPS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背景,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对概念有更深刻地理解;而且有了人、事、情感的参与,使科学教育沐浴在人文关怀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拉近了学生与科学以及科学家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的仰慕”变为对“科学的投入”。第三,科普老师培养方面??萍脊堇锏目破绽鲜Χ钥蒲У南胂罂梢灾苯佑跋煅娇萍脊莶喂垩笆倍钥蒲У睦斫狻8咚降目破绽鲜Χ游槭瞧占翱蒲Ы逃⑻岣呖蒲Ы逃降那疤?,科普老师也是HPS教育引入科学教育的重要传播者。因此,我们科技馆管理者要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与培训科普老师教育思维方式和观念等紧密相连起来。四、结语HPS教育基本思想就在于:坚信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教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这些学科的有机融合,才能使科学教育变得更有效。我们用HPS教育的方法来推动科技馆的科学教育建设,不是单纯欣赏或是崇敬科技工作者那些建树当代惠及后代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发展的足迹中去体悟他们艰苦卓绝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索的智慧和方法。回望和审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源流,特别是在源头,科学、哲学和社会学是不可分的。
【关键词】和谐课堂 语文教学
课堂教育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在减负高质的新课程标准的课堂要求下,我们更要注重课堂艺术。创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快乐数学,已成为现在课堂教育的新风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优化语文教学。
一、构建和谐课堂需要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完善学生与教师的人格。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同步,感情共鸣,这必将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平等的看待学生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常强调自己的权威与尊严,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教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做起。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成绩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望,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
2.教师要用爱心感染学生
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翁蒙?,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咛,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
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起点,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终点。俗语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就会对你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就会将他们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那么充满生机、兴趣的课堂不就是和谐的课堂吗?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益于学生智育的形成和提高。我们要力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需要教与学的和谐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应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梢运?,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
1.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自我
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来正确了解、评价、接纳自我,以达到维护学生内心和谐的目的。老师要了解学生,如果教学上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够一够,达到在原有的起点,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有所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老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原有的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正确面对表扬和批评,不满足于成功灰心于失败,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成绩
2.给学生以信心的鼓励
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很想发言,但害怕自己错了引起学生笑话,想发言但最终没举手,长期这样封闭心门,导致在课堂上一直做听众,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要多给予激发鼓励,教师在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认真设计,弄清问题的难易程度,容易回答的问题让那些胆子小,平时不善言谈,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获得表达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大胆回答问题了?;箍梢酝ü恍┘だ缘幕坝锢吹鞫⒀缘幕?。如“老师相信你能回答这个问题”“看谁回答得最好”等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开展“今天课堂谁最棒”赶超竞赛活动,比谁发言最棒,哪一组发言人次最多,激发学生大胆发言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需要与文本和谐对话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多元解读,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采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让学生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在初读之后,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或图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在表达的同时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另外,还可以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有趣的语文趣味活动,并鼓励学生说出来,用优美完整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应为学生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如春天到了,让学生们到野外去踏青,并在活动前、中、后均引导学生进行广泛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更多地了解生活,从而开拓他们的语言思维,让他们有话可说,把话说得真实、生动、鲜活。
总之,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入研究语文学科性质,调整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和谐高效!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我校紧紧将“两园”基地实践作为校本德育课程,大力组织开展农耕实践活动。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每周二、五的中午各班组织开展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基地开展翻地、种植、管护、浇水、施肥、除虫、收获等各种农耕劳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农作物、各色蔬菜、水果的生长等,学习各种农业劳动,让学生出力流汗,锻炼身体和意志,让学生懂得劳作的辛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我们还利用每两周一节的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基地实践活动,结合教材要求,大力进行基地农耕实践,在基地活动中,学生动眼、动手又动脑,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综合实践课教学效果很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我校围绕“两园”基地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切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实现了教育便利,同时又备受学生的喜爱,这样一来,课时、教材、师资均可顺利落实解决,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勤劳上进、关爱他人的品质,激发了学生自主、协作、创新的热情。
二、立足于学生特点,建设“真真好少年”校本课程
“真真”是学?!昂蒙倌辍钡男蜗蟊晔?,是一个文明、健康、进取的美丽天使,是学校的一个育人目标,是全体学生成长的追求目标,“真真好少年”是我校一个着力建设的德育品牌。针对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如小学生的好奇喜胜、好动喜赛、好孩子定向等特点,我校立足于学生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大力建设“真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课程。我校依据小学生好奇喜胜的心理特点,依托少先队组织,大力开展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三自”德育模式为特色的活动,大力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德育课程,并作为一项深化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常规内容,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课程在培育“真真好少年”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动喜赛的特点,我校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设置了25个学生喜闻乐见的个性竞赛项目,通过“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营造了校园你追我赶的喜人氛围。三是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孩子定向”的心理特点,我校结合雏鹰小队活动,设置了“真真好少年”的学习、科技、健体、文艺、友爱五个大大的奖章,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德育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三、立足于社区人文,建设乡土校本课程
我校所处位置优越,周边德育资源丰富,依托这些活动便利、触手可及的优质社区人文资源,我校大力进行德育课程改革,构建了乡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依托香山景区,建设香山文化校本课程。我校紧紧围绕香山景区,大力开展香山文化的传承弘扬教育??勾骸⑶镉蜗闵交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香山的美丽,倾听香山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适时开展香山美丽传说的故事比赛、香山手抄报、中队板报、摄影等比赛活动,掀起校园香山文化学习、了解、传承的热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二是依托香山陵,建设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我校依托香山陵这个红色圣地,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清明祭扫革命烈士活动,深情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同时开展了追寻香山陵革命烈士足迹的活动,让学生收集家乡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开展征文、演讲等比赛,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学?;贡嘈础断闵搅旮锩沂抗适录返暮焐滩?,让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三是依托长江村,建设新农村校本课程。我校紧密运用长江村这一乡土教材,建设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学生赴长江村,参观村史馆,激发学生对党的敬爱之情;走进长江村的工业区、社区老年活动室等地,深入了解长江村的社情民意,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爱之情;学校组织的小记者进行参观采访,并用他们拍的照片举办图片展览,让学生观看,展望美好的未来。丰富的校本德育课程,为真真好少年的良好习惯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走出了一条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路,取得了育人新成效。今后我们将不懈探索,开拓创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丰富的校本课程中。
参考文献:
一、高中英语课件的种类
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高中英语课件按其作用可分为下述几类:
1.情境课件
情境课件主要用于烘托和渲染语言情境和背景。课件的选材主要是图片、动画和音像文件。如,介绍“污染”可用图片描述各种污染,介绍“生态平衡”可用各种图片展示生态不平衡,介绍“乡村音乐”可用声音和图象展示乡村和音乐。情境课件的优点是容易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不利的因素是,如果课件技术含量差,画面简单,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禁锢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画面过于渲染,又可能造成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后果。
2.提示课件
提示课件主要用于编制课文对话、复述课文主旨大意??渭谌葜饕嵌曰昂涂挝闹械墓丶视?,以文字呈现为主,配以颜色和音乐。制作这类课件的原因是,要么对话中生僻词语较多,学生记忆较困难,要么课文较难较长,学生复述困难。有了课件提示,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课堂教学进程。制作这类课件,要注意提示的关键词不宜过多或过少。太多,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太少,不能引起学生联想。这种课件提示的媒介亦可用图片。
3.归纳课件
归纳课件主要用于归纳或概括课文段落主旨大意、分析段落、揭示段落主题句、分析文章结构、辨析人物关系、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等。一般来说,课文内容比较复杂、人物关系较多、课文结构有特点等,都可以制成这种课件。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因此,课件应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之后演示。
4.辨异课件
辨异课件主要用于区别易混易错的词语和语法现象,用课件揭示易混易错之处,化难为易。这种课件选材主要是文字和图示,制作时可利用多种手段,使易混易错之处明朗化,并可配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进行强化练习。其设计力求新颖、精巧。否则,很容易成为教案的翻版。
5.训练课件
训练课件主要用于课堂练习。练习的内容应是这一节课或一单元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练习的形式不限,但应以最小的版面包含最大的容量。这种课件的呈现主要依靠文字和色彩,亦可适当配以音响效果,但不能喧宾夺主。制作时,可注意在展示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方面下功夫。
6.讲授课件
讲授课件主要用于授课。选取内容应是一节课的重要内容。通过课件把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使授课内容清晰、有条理。通过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记忆。这种课件的制作主要靠文字,因此,文字应清晰醒目。制作这种课件时,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绝不能照搬照抄教案。
7.学习课件
学习课件主要用于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渭谌菘梢允且桓龅ピ?、一册书的重点内容;也可以是一条或几条语法项目的内容;还可以是一单元或一册书的词汇内容。学习课件重在培养学生自学,所以要在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这一方面精心设计、制作。
8.检测课件
检测课件主要用于学生自我学习、课后检测。检测内容应与学习内容同步;测试形式应以能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为标准,切忌把各种模拟考试题编人课件。
二、高中英语课件的制作
1.制作的材料
课件制作的材料基本有文字、动画、图象、音频等。目前,可供英语教师选择制作课件的素材很少,我们解决的办法是花时间从网上、VCD等其他材料上下载截取,但较费时。
2.制作的方法
目前英语课件制作可利用的方法有:.
(1)Flash这是比较流行的网页平面动画制作软件,它所占空间小,适用制作内容也较少;
(2)Powerpoint具有较好的中文操作环境,易学易用,能满足播放图片、音像材料的需要;
(3)FoundAuthor这是我国开发的多媒体软件,功能较大,又易于操作;
(4)Authorware它是一个功能强大、可将多媒体素材融合制作的多媒体创作工具;
(5)Director动态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对视频、图象进行动态处理;
(6)VB这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窗口界面,容易操作,生成的最终文件较??;
(7)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
(8)3DMAX三维动画制作软件。
3.制作的程序
我们是按照下述六个步骤制作课件的:
掌握技术研究教材创作脚本收集资料编辑合成修改调整
(1)掌握技术掌握软件和辅助软件技术,如Powerpoint、Flash等软件操作技术;
(2)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知识体系,找出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
(3)创作脚本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编写出课件要解决的问题;
(4)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收集媒体资料,如图形、动画、图象等;
(5)编辑合成确定制作平台,设定课件结构,把课件具体内容与素材和脚本相结合进行制作;
(6)修改调整课件制作后,根据交互性、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进行修改和调整。
三、课件的应用
制作课件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一个课件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看它在教学实践中能否经得起检验。所以,我们把课件的制作与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紧密相结合,并在教学中检验每个课件的实际效果。每个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后,从课件的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利于课件的进一步完善。
下面是我们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模式:
附图
教学模式说明:
(1)教师授课时,需注意三方面问题:①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应该应用得当;②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用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③教师要始终考虑授课对象,以学生为中心。
(2)学生一般处于视听思考解决问题记忆内容的学习模式中。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环节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教学模式符合多媒体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刘金国《反馈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毕英姿“多媒体CAI优化课堂教学”,《中小学电化教学》2001.2
本文拟分析的一句名言的情况:当你拥有的唯一工具是一把锤子,所有问题开始像钉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解释和分析主题,分析了“锤子”我们是知道的方法,并讨论如何解决这类似于用在知道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的方式“钉子”的问题。
Topic:“When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all problems begin to resemble nails” how might this apply to ways of knowing, as tools,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Solve problems with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tends to analyze the case of a famous saying: When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all problems begin to resemble nail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topic, analyze the “hammer” we have that is the way of knowing, and discus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resemble the “nails” using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in the process of pursue knowledge. Firstly, The definitions of The basic ways of knowing are provided. Then, It is indicated that how to solve problems with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摘要: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内容之一,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0引言
学校体育学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各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l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环节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了创新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仍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不少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教学模式;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满堂灌的方法。其根本原因是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深度。教学方法改革表面看似一种形式,其实质却是教学观念问题。
1.1转变教学观念是搞好《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要把教学着眼点从在校期的时空转向受教育者终生。所以《体育学》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此引导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2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以教为本:并广泛阅读,收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全面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的最新动态;特别要注意吸收一些国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
1)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材时,在不忽视教材给学生获取知识价值的同时,重视内含于教材的文化价值,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去促进学生社会主义伦理道理观念的形成。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趋向为主线去设计教学方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心理认识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实践性的统一。3)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既要认真探讨理论教学的研究,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要克服那种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能水平。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运动实践为手段,不断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同时要把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1.3学生自主学习是《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保证
课堂内外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铸造素质,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阅读有关资料、书籍,以期达到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1)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否则就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灌输“三带”原则。带脑子:一边看书一边想问题;带本子:记录重要经验和信息;带票子:复印有价值资料。这样学生可以搜集大量课外资料,课上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就显得活跃,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增强能力。2)教学相长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如果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得死死的,没有或很少有自,那么也就用不着自己去动脑子、想问题,一切惟命是听,那还有什么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学生在教学中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每一节课均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商量探讨;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磋商、彼此取长补短。这样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情感,有利于在轻松愉快之中做学问、求知识、炼素质、长能力。
2抓住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内容认真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涉及面广、难度大。通过这几年对《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我本人总结出一下几条经验。
2.1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课前一个“思”字每节课上课前l0分钟,在黑板的左侧.板书3~5个“思考与讨论”题,内容一般为上节课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也可为课外阅读到的有关内容或者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自主地积极地阅读教材。想问题。写提纲,激发学生进行个案钻研:从而克服学生上课前思想涣散,精力不集中的状况。
2)课上一个“论”字。上课后,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发言,展开讨论?一个同学讲述的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课中一个“讲”字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将有关的疑点进行详细讲解,强化“传道、解惑”功能:并就该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小结,使学生能举一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动、深入地进行钻研,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巩同教学成果
2.2认真抓好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改革
《体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短逵А方滩谋旧砑扔泻芮康睦砺坌杂钟泻芮康氖导?,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其教学才有生命力结合教学实践,特别是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课和本校一年一度的讲师、助教教学比武课的现?。蜒鋈ナ档毓勰ρ?,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通过学生亲临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同时也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现场实践教学的熏陶,使学生有超前步入社会的感觉,增加了紧迫感、责任感。这样学生就能更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之中,认真地探索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就能更主动地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体现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及能力的培养。
2.3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都发展起来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利用有关体育教学录像片的放映,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体育教学的信息,获得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教师讲课难以达到的效果。实践证明,《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各级学生在实习汇报会上肯定了《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带给他们的乐趣与帮助:学习主动了,胆量练大了,知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适应性增强了。这充分证明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效。
在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可谓曲折而漫长。经历着其他学科的“挤压”与冷淡的意识形态的“控制”,教育学努力谋求自身发展,逐渐突显其中心学科的地位。新世纪,在理工科院校设置与发展教育学学科,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社会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脚步加快,大学的转型处于正在进行时状态。2005年,在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袁振国副司长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理工科优势高校面临的问题。高校要深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通过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为社会更好地服务。为达到这个目的,迫切需要加强学科的交叉综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方法现代化的需要。现代科学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和结合的新趋势,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文、理、工的结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新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理工科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基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急需创新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学正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建设综合性地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而今,学科分类更加细化,导致高校在发展教育事业、研究高深学问的同时,却忽略或淡化了对教育自身的研究。教育学学科受其研究对象的影响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实践为提出教育科学的问题提供资料,而那些已经发展到成熟状态的各门学科,乃是一种资源,借助它们来理智地处理这些资料”。也就是说,其他学科实际上就是教育科学的资源,教育科学的内容就是由处理教育问题的其他学科内容所组成的。其次,其他学科也部分地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所以建设教育学学科,符合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既可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其他学科的发展。
3.基于理工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致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结构性变化成为必然?!豆抑谐て诮逃母锖头⒄构婊僖罚?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时下,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MIT)宣布推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网站EDX,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均宣布加入EDX。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坦陈:“这场变革犹如一场海啸,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震动,同样也给高校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高等教育面临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模式再造、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再造等问题,所以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变革,紧跟世界一流大学步伐,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学科,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内容也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理工科院校增设与发展教育学学科,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地既具备理工类知识,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教育科学人才,同时也对理工科院??菇逃蒲а芯抗ぷ鞔蚩诵率右埃涌炝死砉た圃盒B跸蛐畔⑹贝把氐牟椒?。
二、困境
在我国,不少理工类院校设有教育学相关专业。对教育学学科建设都处于探索和学习阶段,虽然在师资建设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对成熟的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来说,在学术队伍、教学环境、软硬件设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选择教育学学科的学子在就业道路上也遇到阻碍。在理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发展教育学学科存在多方面的困境,重理工轻人文的困扰、缺乏相邻学科支撑、基础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中的教育学学科发展体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理轻文”现象存在,缺乏有效体制与机制理工科院校发展教育学学科,既没有前辈的指点,又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因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氛围人文气息稀少,教育学学科在学生和教师的观念中,通常是扮演配角,作为一门丰富学校专业的弱势学科生存着。管理者在学科建设上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强势学科上“有所为”,在其他学科上“有所不为”,学校缺乏相应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这极大地制约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阻碍了教育学学科在高校建设中发挥作用。此外,纵观社会教育大环境,文科重点布局、博士点建设、重点基地投入和重点项目评审等集中在综合性大学或文科类大学,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机会不平等。自然理工科院校难以得到发展教育学学科的良好机遇。
2.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彼此孤立,缺乏相邻学科的支撑教育学作为人文社科中的重要学科,包涵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等方面,教育学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更需要其他相邻学科的融合与支撑。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也是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进行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以众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的。而在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精神严重缺乏;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学科严重忽略;各学院各自为政、学科间彼此孤立;缺乏跨学科合作和文理交融的平台与机制、学科分配不公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教育基础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学科发展平台发展与建设教育学学科,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育基础资源作为保障。这种资源不仅包括过硬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图书资源、教学软硬件等都要齐全。当前文科发展资源不足的现象在理工科院校比较普遍,也是教育学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图书资源配置落后。教育的发展,教学是关键。而在理工类院校的图书馆,教育学类藏书极少,更新缓慢,这为教育学习与科研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次,任何知识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对于教育学学科来说,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很少投入实践教学,多是填鸭式地理论教学,而教育工作最终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也是阻碍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因素。再次,教育学学科的建设需要不断与发展前沿者保持沟通与对话,大型的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不可少,同国内外一流大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需要加强。而在理工类院校中,学生很少得到这样的机会。如此一来,科研成果少,创新也少,学术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没有丰富的教育基础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学科建设平台作保障,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学术梯队与传统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的教育师资力量相比,理工类院校的教师富于精深的理科知识背景,实践性极强,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实践与应用领域,这样,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就相对薄弱。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支既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又不乏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此外,在理工科院校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具有其他学科背景,转而进入教育学科的研究。专业的师范类硕博研究生资源匮乏,新鲜的师资血液未能及时补充,因而导致理工科院校的教育学学科学术梯队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三、对策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方向、基础条件,学科梯队、科研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优秀的学科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科研和人才培养是学科水平的体现。
1.充分利用理工科学科优势,丰富教育学学科体系一门学科下设多个研究方向,其主体研究方向是本学科前进与发展的驱动力。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上,理工科院校独特的自然科学背景,有利于形成交叉学科,深化教育学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学科体系。理工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科学背景优势,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制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氛围的比较优势。要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扬长避短,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学学科方向,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体系。
2.切实加大教育学学科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基础条件是学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不仅包括教学资源、图书馆、实验室等硬性条件设施,还包括思想观念更新、文化氛围建设等软性条件。理工科院校要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研究生多媒体教室、资料室等学科发展基地,以满足学科建设的基本需求;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图书资源,促进学生成才和发展。在软性条件建设方面,首先重理轻文的观念不可有,学术生态的繁荣是文理兼有的一种平衡之态,无孰轻孰重之分,要努力在校园内部营造教育学学术氛围,与传统的师范类综合类院校增加交流与对话,提供给学生更多学术交流与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最终呈现出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态势。此外,无论是文科理科,学生最终都要以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所以,优良的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是必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很好地巩固课内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其工作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努力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打造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靠的是学术队伍。高素质的学科队伍是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学学科应该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要想拥有先进的教育师资力量,必须从教育学学科较强的学校引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老中青年龄结构相结合,不断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4.深化理工科院校教育学课程设置,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学学科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在理工科专业背景下,整合不同的学科和课程,开设各类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和学习计划,实现文理科的有机融合。在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努力使各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做到资源共享和互通。通过学科教育和学术研讨,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跨专业领域做到知识的互通有无。鼓励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选修建筑、管理、经济等交叉课程,并且由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共同商讨授课内容和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多以应用型为主,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人才质量,提升科研水平。
现实中的的文化站,总是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文化基金投入不足、文化队伍流失、基础设施缺乏、文化管理缺位、文化生活乏味、文化市场无人管理,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文化站的发展。关于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要素例子,举不胜举,在此不多赘述。面对上诉各项问题,乡镇文化站必须走综合活动与发展的路子。为了弘扬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抵制腐朽思想对文化的侵袭,就要大力支持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力度,为其输送“新鲜血液”并强化其自身造血功能,使其恢复生机与活力。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确定的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项目规模应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并以此作为确定中央和省级补助投资的依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经济状况比较好、人口较多、文化需求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建设规模。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所以在建文化站的选址问题上要纳入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同时综合考虑,方便群众就近、经常性参与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为方便群众经常出入和开展文化活动,乡镇综合文化站不应设在政府办公楼,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楼舍。其次,综合文化站在功能布局和基本设备配置上也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来执行,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布局应包括:多功能室、小剧场、书刊借阅室、信息资源共享室、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室等,基本设备配置标准应备有灯光设备、乐器、农村电影放映设备、体育活动健身器材等。对建成并交付使用的综合文化站,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另行安排设备补助资金。由省文化厅、省财政厅根据文化部、财政部要求明确基金分配使用方法
三、科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1.进一步明确文化站的服务职能
文化站的职能是开展图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协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保证公共文化资源进村入户;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和设施、场地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放映活动;指导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民自办文化,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在县级图书馆的指导下开办图书室,为当地群众提供书刊借阅服务;受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并帮助县级文化部门调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すぷ?。
2.人才选用和骨干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站工作内容多,是一项艰苦而业务性又很强的工作,因此文化站长和管理员也就特别难选。怎样选好文化站长和管理员是关系到文化站工作成败的关键;各级文化部门领导要善于发现文化人才、使用文化人才,要认识到在文化站工作一定要有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守清贫、尽职尽责精神的人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外,从文化站长到站员一定都要有一专多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热爱文化事业,具有开拓奉献的精神,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具有组织宣传能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其次,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站的骨干和中坚,必须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建立综合文化站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体系
由于文化工作向来不受重视,所以搞文化工作的资金也缺少支持,从来都是自筹或是拉赞助,县文化馆也是如此,这是整个文化部门存在的问题。然而,就文化站而言,经费问题更是老大难问题,现在还没有研究制定一种可行的办法和管理制度,大部分文化站开展活动所需资金相对较少,自筹也比较容易一些,但是毕竟有一些文化站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因此需要的资金也很多。根据目前的情况,建议乡镇领导把文化站每年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在乡镇人代会上列入乡镇年度财政开支预算,使文化站每年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有根本的保障。同时,也要尽量争取到上级各部门给文化站的扶持经费,并在此强烈建议:期待国家尽快出台《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法规》,尽早结束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特别是经费保障中的“人治随意”、“法制缺失”的局面。
4.激活文化馆、图书馆对乡镇文化站的辅导和指导功能
由于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站隶属关系的变化,由于业已形成的多元化文化格局,两馆对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辅导内容、要求和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导致了辅导关系的松散以致弱化。随着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的展开,两馆对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辅导要求必然会变得更全、更新、更高。因此,县两馆必须要围绕这个新变化、新要求,集中馆内人才优势,深入基层调研、实践,探索新的辅导方法,培养骨干、抓好典型,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有新的突破。
5.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四位一体”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为尽快扭转文化站长“名为专职,实为兼职”、文化专业技能整体偏低、文化站利用率较差、活动开展困难的局面,要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应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开站制度》,规定文化站要挂牌公布开站时间,一般可为9:00时—20:00时;《信息共享与科技讲座制度》,经常利用和开放卫星接收节目,定期举办各种科技讲座,为农民生活、生产和科技致富服务;以及《图书借阅制度》、《大型文体活动制度》、《文化站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建立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培训制度》、《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考核制度》等等,以求通过各种制度的建设,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转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